政協委員呼籲重視智慧財産權保護


李斌 翟偉

     “我們的發明專利咋這麼少?”科技界的一次小組討論會上,中國發明協會副會長張開遜委員的發言吸引了全體委員的注意力,“知識經濟時代,在某種意義上來説,專利的擁有量是知識生産能力的標誌。沒有自主的智慧財産權,就沒有獨佔的市場,不僅會失去辛辛苦苦創造的技術成果,還會失去後續發展的權利。”

    政協大會上,智慧財産權成為委員熱烈討論的話題。九三學社謝麗娟委員説:“我們必須認識到發達國家必然憑藉科技優勢和經濟優勢,以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的辦法來取得更大的市場。”

    張開遜委員分析道:進入90年代以來,智慧財産權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産業乃至國家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智慧財産權被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他提供了一組數據:從1985到1999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中,國外佔52.16%,國內佔47.84%,國外企業在華專利申請量不斷增加,已經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術領域對我國形成了“包圍”態勢。在資訊技術領域,外國人在中國的發明專利佔到90%。

    國內某家電集團的産品因外觀設計與一家日本公司接近引起糾紛,結果被判侵權賠償200多萬元。因為沒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從電腦到衛星製造,我們的許多軟硬體還必須靠從國外進口,進口額高得令人瞠目結舌……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外國人利用智慧財産權保護早已在‘跑馬圈地’,而我們大多數人還渾然不覺,洋洋自得于一些表面成績。”

    2000年,上海發明專利在全國居第一位。在上海進行調研時,謝麗娟委員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雖然我國科技力量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但是專利卻大都出在工礦企業。上海82.9%的專利授權屬於工礦企業,只有15.7%屬於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

    進一步的調查揭開了“被掩蓋的真相”:意識淡薄、和獎金基本無關、申請週期長、手續繁等種種原因,導致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專利申請的積極性不高。而工礦企業專利為數雖然很多,但多數不是自己的。

    一方面是“跑馬圈地”,一方面是躺在論文上睡大覺。 “嚴峻的事實不允許我們等待。要想在日趨激烈的高科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並在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中處於有利地位,就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充分重視智慧財産權問題。”新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委員説,“某種程度上,競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就在於能否形成一個合理、完善的智慧財産權制度,並通過智慧財産權保護形成一個技術創新環境。”

    “專利的‘地位’亟待提高。專利與論文、專著、成果獎同樣重要,從促進生産力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來講,專利更重要。”委員們呼籲應加快專利隊伍建設,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專利的審批效率。

    “以‘自主智慧財産權’為主導的高技術産業尚待進一步壯大。”同濟大學教授江景波委員説,“自主智慧財産權必須集中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技術領域,力爭在一些關係到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從事現代化研究的牛文元委員説:“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不抓智慧財産權不行,不抓産業化不行。”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