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沒事做 有事沒人做——1500萬崗位為何仍虛位以待?




    再就業問題是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代表們十分關心的話題。記者從代表的討論中發現:目前全國社區服務崗位數量已發生變化,由去年的1100萬個增加到現在的1500萬個,但“虛位以待”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

    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個數字是當前國企下崗職工人數為620萬人左右。一邊是大批下崗職工沒活幹,一邊是大量的社區服務崗位空缺,這種有人沒事做、有事沒人做的巨大反差引起代表們的思索。

    “我看主要是缺乏得力的仲介組織,使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之間出現了斷裂。”遼寧代表劉相榮分析説:“以找保姆為例,勞動力仲介組織的發育就很不健全,需要家政服務的家庭不知從哪能找到合適的保姆,下崗職工不知道哪需要保姆,雙方大多通過老鄉、朋友、親戚等非市場途徑撮合,難以形成規模。由於沒有統一、規範、覆蓋範圍較廣的勞動力仲介組織從中牽線搭橋,使社區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始終處在一種潛在的狀態,難以轉化為現實的需求。我認為這是一年來社區崗位始終大量空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區服務業相關管理和培訓不到位,也是制約下崗職工走上新崗位的因素。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下崗職工普遍存在知識老化,技能單一、年齡老化等特點,缺乏市場競爭力,轉崗就業困難。吉林大學教授曾孝箴代表説,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大量家庭中的老人、獨生子女需要照顧,家政服務業中蘊藏著大量的就業機會。隨著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家政服務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關部門應建立專門的家政服務業管理機構,對家政服務人員進行家庭教育、家電維修、照看病人、烹飪等方面的技能和素質培訓後方可上崗,使需要服務的家庭能夠放心用人,形成良性迴圈。許多地方的實踐表明,曾孝箴代表的建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上海,經過家政職業技能培訓的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90%,社會反響良好。

    有人説,下崗職工不願從事社區服務主要是觀念上存在問題。河南省勞動廳廳長趙鐘恒代表在經過深入調研後發現這種説法並不準確。他説,這裡固然有觀念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缺乏促進家政服務就業的機制和措施。為此應將分散的個人行為變為有組織的社團行為,將簡單的家務勞動變成科學的生活服務,形成家政服務系列化、産業化,從而提高服務人員的素質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下崗職工進入社區服務業。同時也要看到,今後幾年我國承受的就業壓力較大,如果不及時轉變就業觀念,擇業的天地就會越來越小。

    從國內外實踐看,社區服務業是具有廣闊前景的朝陽産業,也是解決再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代表們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援和發展社區服務業,把國家制定的有關發展社區服務業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幫助更多的下崗職工走上新的工作崗位。

    

     新華社 200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