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社會保障關乎國運,惠及子孫




    情牽離休人員,心繫下崗職工。連日來,結合審議朱鎔基總理的報告和“十五”計劃綱要草案,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代表們紛紛就構建社會保障“安全網”發表意見和建議。一句句滾燙的話語,一片片熾熱的真情,道出了人大代表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殷切期望。

    迫在眉睫的大事 治國安邦的大計

    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來自基層的代表,對此感受頗深。金城集團有限公司十三分廠車工陸衛國代表言辭懇切地説,下崗職工增多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應該説,這些下崗職工都曾為國家和企業的發展奉獻過青春,付出過心血,他們離開工作崗位時無不充滿留戀之情,他們下崗後的基本生活確實需要一個完善的保障體系給予支撐。這是不少下崗職工真切的呼喚。

    遼寧省經貿委副主任劉相榮代表説,保障廣大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和基本生活,是由共産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的。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其中之一就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正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的必然要求。國家拿出一部分財政收入來保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和再就業,不僅是落實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要求,也是為改革和建設的繼續發展創造穩定社會環境的需要。把這項工作搞好了,不僅可以從制度上、機制上落實我們黨關心群眾生活的重大方針,而且對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産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的迫切需要。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石禮文代表説,我們正處在産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時期,下崗職工問題日趨突出,必須建立一個統一、規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國有企業機制的轉變、體制的轉變,確保社會的穩定。要實現從傳統産業、勞動密集産業向高科技、知識經濟、新經濟的轉變,如果不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就會寸步難行。從這個意義講,社會保障問題對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社會穩定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至關重要,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不少代表提到,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全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到1.26億人,目前,養老保險的負擔系數差不多是三個人負擔一個人,將來需要養老的人越來越多,養老的時間越來越長。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已刻不容緩。

    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大好時機已經成熟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群眾生活的基本需求。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到去年底,確保了95%左右的下崗職工領到基本生活費,98%左右的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到了養老金。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及其他一系列配套改革條例和措施的陸續出臺,社會保障的“安全網”框架已經形成。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各地廣泛開展的“ 兩個確保”工作的實施,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積累了經驗。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祝均一代表説,今年3月1日,上海100萬名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結束了作為公費醫療對象的歷史,與企業職工一樣,被納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範圍。吉林省按照“低水準、廣覆蓋”的原則,大力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計劃今年使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到100萬人。廣大人民群眾對分流下崗、失業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斷增強。祝均一代表説,去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89404億元,人民群眾從經濟增長中分享到了實惠。今年宏觀經濟形勢看好,預期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7%,這為就業提供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環境;而金融保險、仲介組織、休閒産業的快速發展,又提供了一些新的就業崗位;國有企業脫困、出口形勢看好等,為就業拓寬了渠道;積極財政政策的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大量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又將為更多的人創造新就業的機會。

    吉林代表曾孝箴説,現在國家糧食充足,物價穩定,財政收入持續增加,是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很好的歷史時機,必須抓住機遇,下決心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反過來又會刺激生産力的發展,這將遠遠超過為之付出的代價。這項工作不能拖延,否則難度和風險會更大。

    既要加快建設 也要穩妥推進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加快建設,也要穩妥推進。

    江西經貿委主任虞中一代表説,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著力點必須放在“社會”兩個字上,是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的保障體系。從實踐情況看,由於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依附於企業,企業因為困難,自籌資金部分難以落實,有些財政困難的地方,又兜不了底,基本生活無法保障。還有一些企業關門了,無法再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下崗職工實際上流散到社會上,只有實行社會化,他們的生活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很多代表在經過熱烈的討論後對社會保障的標準形成這樣一個共識:社會保障標準必須與我國經濟發展水準以及各個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標準不能太低,必須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保證保障對象的基本生活。標準也不能太高,否則企業負擔過重,財政承受不了,不利於再就業,必然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競爭力。上海代表祝均一説,建立穩定、可靠的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機制,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首先必須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讓全社會的人共同承擔改革成本。城鎮各類企事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同時要開闢新的資金籌集渠道,彌補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一些代表還特別強調,社會保障資金是離退休人員、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的“養命錢”,是全體勞動者的“血汗錢”,涉及到保障對象的切身利益,必須嚴格管理,建立健全各種監督機制,加強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確保基金安全,防止被擠佔、挪用。

    社會保障“關乎國運,惠及子孫”,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新的征程已經啟航,構築一張惠及千家萬戶、確保社會長期穩定的“安全網”,時不我待,必須扎紮實實推進,把這張“網”織得更緊更密。

    

    新華社 200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