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慧委員: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亟待加快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們在大力宣傳造林綠化輝煌成就的同時,必須樹立全民對於國土環境的憂患意識,充分認識到我國仍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國家之一,人口對於資源的巨大壓力日趨嚴重,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荒漠化蔓延、水資源短缺、野生動植物種群銳減、自然災害加劇等環境問題,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空間與品質。而幾乎所有的環境問題,無一不與森林植被的分佈、數量和品質密切相關。要完成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任務,實現國家生態環境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加快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的建設步伐,儘快形成一個由林業牽頭,多部門、跨行業聯手,全民、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建設森林生態網路體系的新局面。

    一、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首先,從生態改善、國土保安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看,林業建設遠遠不夠。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衡等問題十分突出,林業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每人平均森林面積只有0.128公頃,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1.3%。全國範圍內生態環境“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經擴大到367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全國土地荒漠化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造成1.35億公頃草場嚴重退化;水資源危機已使全國200多個城市進入缺水行列,全國日平均缺水量高達2000多萬噸;15%——20%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正瀕臨滅絕;每年受旱澇等自然災害影響的人口超過2億,農作物年受災面積達2000萬公頃以上。

    黨中央所確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部的生態環境狀況卻令人堪憂。據1993年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陜、甘、寧、青、新五省區佔國土面積約1/3,森林覆蓋率僅2.78%;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佔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80%;荒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國的90%以上;嚴重退化草場絕大部分在西部地區;全國15——25度坡耕地西部地區佔70%。西部地區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災區,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是長江、黃河兩大河流泥沙的來源地,也是我國沙塵暴的主要塵源地。而且,西部地區林草植被破壞、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重狀況仍然在擴展。長期以來,我國一些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林草植被受到嚴重破壞,致使在生態環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價,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洪澇災害日益頻繁,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級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防汛、抗旱及救災,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正如中央領導同志指出的:生態問題不解決,長江、黃河就永無寧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耽誤一天,損失就會加重一分。

    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生態問題已經突出地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最重

    要的因素,我們要進一步加大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力度,加快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步伐,使我國生態環境面貌儘快有一個根本性改觀。

    二、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怎樣建設既符合國情、又佈局合理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國內外一些生態環境專家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設想,即,假如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並均勻分佈,就能基本上實現國土保安。從我國林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自然條件等綜合因素分析,這一設想是難以達到的。我國目前林地利用率僅佔50%左右,森林覆蓋率為16.55%,可能達到的奮鬥目標為30%。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客觀上森林分佈不均。因此,我國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應當是根據不同地域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狀況,以林木為主體,喬、灌、草立體開發,點、線、面協調配套,集約式動態發展的森林生態網路系統。“點”、“線”、“面”建設是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關鍵。

    這裡所説的“點”是指以人口相對密集的中心城市為主體,輻射周圍若干城鎮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森林生態網路點狀分佈區。它包括程式森林公園、程式園林、城市綠化、城郊結合部以及遠郊大環境綠化區(森林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等)。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我國城市化發展趨勢加快,尤以經濟比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膠東半島以及京、津、唐地區已經形成城市走廊(或稱城市群)的雛形。因此,以喬灌木植物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我國森林生態網路系統工程建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起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線”是指我國主要公路、鐵路交通幹線兩側,主要大江、大河兩岸,海岸線以及平原農田生態防護林帶(林網)為主體,按不同地區的等級、層次標準以及防護目的和效益指標,在特定條件下,通過不同組合的喬、灌、草立體防護林帶的作用,達到防風、防沙、 防浪、護路、護岸、護堤、護田和抑螺防病等不同經營目的和防護指標,並形成一定建設規模的森林生態網路系統帶狀分佈區。

    “面”是指以我國林業區劃的東北區、西北區、黃土高原區、華北區、南方區、西南區、熱帶區、青藏高原區等八大林區為主體,以大江、大河、流域或山脈為核心,根據不同自然狀況所形成的森林生態網路系統的塊狀分佈區。它包括西北森林草原生態區,各種類型的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全國十大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區等,形成以涵養水源、水土保持、生物多樣化、基因保護、防風固沙以及用材等為經營目的,集中連片的生態公益林網路體系。

    我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的“點”、“線”、“面”建設思路,從總體佈局上有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社會公益效益的有機整體。通過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森林生態網路,保護好現有植被,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品質和土壤涵養水源功能,建立完善的生態體系,將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得到控制和改善,減輕多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危害,為國家生態環境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預期目標

    中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建設的總體戰略目標,是通過保護好現有植被,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的品質,特別是提高土壤涵養水源功能,以達到保護、改善和發展我國現有的森林資源,建立起完善的生態體系,使之能長期保持森林多功能、多效益、多方位整體作用的目的。

    1、“點”的建設目標

    “點”的建設要根據各生態網路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特點,確定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目標。比如城鎮,既是人口高度密集區,又是我國的經濟中心。我國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4%,而工業總産值卻佔75.4%,可見城市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除此之外,我國城市結構和功能還有別於其他國家,住宅、産業和行政辦公融為一體,給城市的綠化帶來了困難。儘管城市生態環境沙及面廣,機理複雜,存在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不論經濟基礎、發展模式、環境背景等如何不同,都應當把改善城市居民健康放在首位。

    國外在這方面曾做過大量的工作,且具有較高的水準。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綠化面積佔城市面積的58%,平均每人佔有綠化面積達70m2;美國政府提出,城市按人口計算每人要達到40m2的綠化面積。世界許多城市以綠地面積多和藝術水準高作為吸引市民定居的重要手段。如日本大阪府的朱北新城綠地面積每人達18m2,綠地佔城市用地的22%。綠地面積的分佈與市內人口成正比,使居民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到達綠地,享受綠地的益處。一些老城市大力發展近郊公園,開發市郊風景點,建立城市森林公園。日本有國家森林公園26個,總面積1.99106hm2,佔全國土地總面積5.28%;城市公園綠地有4萬個,總面積5.0104hm2;法國巴黎在市郊計劃建立18個國家公園;美國在各大城市郊區建立起100多個風景較好的公園,面積達8.8106hm2,已形成了國家公園系統。

    因此,城鎮生態系統網路體系建設目標,應該是有效地保護和發展由樹木、灌木和花草所組成的綠色實體,科學地控制或減少各類危害環境的污染源,合理地規劃和佈局內部結構。在林種佈局和結構,樹種的選擇都要有特殊要求,改變過去偏重視覺效應,而忽視生態效應的傾向。建立相對穩定而多樣化的城市森林生態型植物復層種植結構,用以改善植物空間分佈的狀況,增加城市森林生態綠量。這是提高現代化城市園林綠化水準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標準。

    2、“線”的建設目標

    我國交通幹線錯綜複雜,已形成以首都北京為中心的輻射網路;河流眾多,流域面在100hm2的河流有5萬多條;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108km,沿海島嶼5000多個,但風、沙、潮、旱、澇、鹽、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頻繁。根據交通線、海岸線、江河兩側和溝渠兩旁的自然狀況和需要,確定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的目標,同時還要結合國家和地區性防護林帶的建設。交通線兩側要按照保護路基,創造一個優良的駕車環境為目標;海岸線既要防颱風、護岸,也要兼顧國防建設的需要;河流兩岸則要以固堤防浪為主要目的。這裡所説的線,實際是大林帶,從樹種到結構都應當很講究,要改變諸如公路兩側1—2行樹的傳統做法,而是要若干行樹,有此地段是數十行樹,乃至數百行樹,也可以與經濟林的建設進行統一規劃設計,使之有利於充分發揮森林功能與生物的多樣性。

    3、“面”的建設目標

    各個不同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均是通過多個森林生態系統網線相互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整體,從而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社會發揮著不同的保障功能。恢復自然景觀格局是保護生物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基本措施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對我國自然和人工景觀現狀的分析,結合人口特點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以建立森林生態系統為基本要素的生態規劃,利用線將各種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有機結合起來,構成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應有功能的生態網路。網路的核心是現存在的各個自然森林生態景觀和具有較大面積的人工林地,也就是網路的面。網面的合理配置直接影響著區域的社會、經濟、自然狀況,同時也決定著森林生態系統網路功能的發揮。因此,合理優化設計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網面,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區域自然環境等將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因此,我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建設還應該分區建設。根據我國林業區劃的一級區劃分,即東北區、西北區、黃土高原區、華北區、南方區、西南區、熱帶區、青藏高原區等8個區,也可以將長江、黃河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分層實施。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也可以山地為核心,根據不同的自然狀況向四週輻射,形成我國森林生態網路系統的面。在面的建設中,應大力提倡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應用航太航空技術,即衛星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實現對森林生態網路系統工程監測管理。

    從總體上看,今後“面”的建設應該從封山育林為主,輔之以人工措施,相當多的森林資源保護區是在山區,保護區主要是基因資源的保護,也應當成為科學研究基地和旅遊勝地,同時也是綠色食品、藥材以及花卉等生産基地,需要逐步加以建設和完善。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山區開發,專門成立了國務院山區綜合開發領導小組,這對於建設全國森林生態網路體系工程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中國網2001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