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代華委員:中專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普通中等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規模不斷擴大,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有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1987年至1997年這十年是普通中專發展的黃金時期。目前,普通中專面臨嚴重的問題,畢業生就業難,招生人數急劇下降,充分暴露出在辦學過程中缺乏活動、品質不高的深層次問題,直接威脅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迫使各學校認真考慮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普通中專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

    1、生源不足,招生計劃難完成,錄取報到率低,是普通中專學校存在的普遍問題。

    在招生分配製度改革之前,普通中專學校以其包分配,轉城鎮戶口,屬幹部身份,受到初中畢業生尤其農村考生及家長的青睞。適逢國家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對中專畢業生需求量大,一時間各個中專學校門庭若市。中專學校良好的發展勢態和經濟效益,紀引來了諸多競爭者,職離、技校、電大、成人學校甚至普通高校都開辦中專,導致招生規模遠遠超過社會的需求。到90年代中後期,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經濟發展由計劃向市場轉軌,企業改制、職工下崗,行政事業單位機構精減、人員分流,中專招生並軌,高校和高中擴招,中專學校失去往日對初中畢業生的魅力,從而生源銳減和匱乏,有的學校為完成招生計劃,保持一定的招生規模,使出渾身解數,從本地、本省到外省,掀起生源大戰,甚至不擇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導致地方保護、行業保護等不良風氣相繼出現,中專教育走向低谷。

    2、就業渠道不暢通,畢業生就業難是普通中專的突出問題。

    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中專畢業生實行“統招統分”,中專畢業生大部分可以進到較好的企業、 事業單位工作,有的可以直接到行政單位工作。但近幾年來,畢業生除部分靠社會關係,靠自身的職業能力能夠就業外,還有許多畢業生就業難,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行政、企事業單位減員增效,就業崗位減少。一方面有就業崗位的單位,由於用人“高消費效應”,盲目過分拔高標準和條件,不論職位要求如何,一律要求高學歷,導致高能低就,人才浪費;另一方面有的企業為減少支出,大量使用未經過職業培訓的求職打工者,擠佔了中專畢業生就業的崗位。

    二是原有的統一分配製度取消了,現在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學校由過去單一的“生産者”變為現在既要“生産”又要“銷售”的企業,産品品質不高,缺乏競爭力,“銷售”就更困難。在新的就業渠道不斷通的情況下,雖然許多學校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畢業就業指導上缺乏經驗和力度。同時,由於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變化,使培養的人才在綜合素質、職業技能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和用人單位的要求,缺乏競爭力。

    三是畢業生在就業觀念上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認為到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才叫就業,到民營和合資等非公有制企業工作是打工,鐵飯碗思想仍然存在,制約了畢業生的就業視野、就業範圍和就業門路。還有一部分學校對市場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認識不足,在校期間不是勤奮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是不求進取,虛度光陰和青春年華。

    3、有依賴思想,改革力度不大,缺乏活力是普通中專學校的老大難問題。

    長期以來,中專學校作為國家事業單位,職工編制、工資福利都由政府或主管部門統一安排,造成了學校對政府或主管部門的依賴性,職工對學校的依賴性,工作積極性不高,人員效率低,辦學缺乏活力,發展後勁不足。因此,改革力度不大,創收門路單一,辦學效益下降。

    4、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和《教師法》明確規定,政府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要逐年遞增,然而實際情況是投入本來不足的情況下,逐年遞減,使得已處於困境的中專學校更加困難。

    二、普通中專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普通中專學校目前遇到了新的問題,對今後發展帶來了困難,但只要面對現實,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採取對策,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1、合理佈局,爭創重點,突出名牌優勢

    1999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進行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結構調整,擬創辦1000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00所省部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各中專學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搶前爭先,樹立名牌意識, 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統一協調管理下,進行佈局結構調整,努力改善辦學條件,上臺階、上檔次、上水準,時入到省部級重點的行列,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

    2、調整專業結構,辦出特色,突出競爭優勢

    學校在專業設置上,既要與其性質和任務相匹配,體現學校專業特色,又要緊密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時時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思想,始終要有自己的拳頭專業和名牌骨幹專業,在保證專業技能要求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教學品質,切實把素質教育落在實處,拓寬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增強學校和畢業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實力。

    3、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辦學門路。

    學校應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在辦學體制上,可以借鑒高校“共建、聯合、合併、協作”等體制改革經驗,加強同其他中專學校的合作或組建高職集團,實行強強聯合,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在辦學形式上實行多層次、多渠道辦學,既要與高校聯合開辦“3+2”高職大專班、大專函授、自修班,培養“雙文憑”合格人,又要對經濟條件允許、立志於遠大理想的同學,組織他們復習備考參加高職考試,圓其大學夢。在生源結構上,不受地域限制,立足本省,面向全國招生,擴大招生範圍,既招收應屆畢業生,也招收往屆畢業生。在搞好學歷教育的同時,加強崗位培訓等繼續教育,充分開闢下崗職工再就業崗前培訓這一新的生源。

    4、加強就業指導,疏暢就業渠道,增強學校的吸引力。

    學校要高度重視對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認識,引導學生和家長轉變就業觀念。畢業生能否在市場上找到工作不僅關係到他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而且關係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畢業生就業率愈高,對初中畢業生的吸引力就愈大,畢業生就業不暢,學校就會陷入困境。因此,學校要反招生、品質、就業這三要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教育指導學生和家長改變“就學應就業”的觀念,建立“求學求藝”的新觀念,使學生的心態更符合當前的就業形勢、政策和用工制度,以擴大學生的就業視野,使之儘快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5、深化改革,科學管理,增強學校的自我發展能力。

    學校首先要建立精簡高效的內部運作機制。在領導體制實行校長負責制,在人事制度上實行全員聘任制,建立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使之規範、科學、合理。加強民主監督,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其次,在抓好普通中專教育的前提下,加強校辦産業,增加收入門路,提高人員效率,提高學校自我發展能力。

    中國網2001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