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不相識的網路  

    1994年,當北京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與國際網際網路之間,那輕輕的一“搭脈”,竟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中國加盟網際網路大家庭。

    就是想破了頭皮也不會有人想到,曾經相遇而不相識的網路,對許多人來説,看不見,摸不著,離不開。

    網際網路是中國乃至世界成長得最快的産業。根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的資料,1997年10月,我國網民只有62萬人,現在,這個數字已經急速膨脹到3400萬人。

    網際網路最先改變了我們的信箱,使人們“坐地日行八萬里”,面對著電腦上的閃爍而笑瞇瞇地想念著遠方親友的面容;進而它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再後來它變本加厲地從“看不見的戰線”上掏人腰包,誘人在網上購物;現在,它居然讓我們在網上看“兩會”,這可是中國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啊。

    從2001年起,我們愉快地在網上看“兩會”。從2002年起,我們在網上參與“兩會”,用較新的名詞,叫互動。

    2001年,新華網和人民網兩大強勢網站,結伴開進了“兩會”期間的人民大會堂。在代表委員們開全體大會的必經之路——中央大廳中,各設立了4臺專用上網電腦,讓他們在開大會的休息時間,也可以在這裡“退而結網”。

    2002年,新華社設在人民大會堂的發稿中心,又多了一個成員——新華網的直播間。3月7日下午,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剛剛結束了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後5分鐘,就坐在了這個直播間裏,開始了他自己笑稱的、在一天內的“第二場記者招待會”。國家的經濟形勢牽動著網民的心,一時間,在他面前看不見的網路上,2萬多名網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計委主任“天涯若比鄰”;

    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前一階段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2000名公眾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年輕的網路在公眾了解“兩會”的渠道上,已穩居第3位。在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不知道網路是什麼;今天,我們真的不敢想像,再過幾年網路還能做什麼。資料顯示,無線電問世38年後,吸引了5000萬聽眾圍坐在收音機旁;電視誕生13年後,就擁有了同樣數量的聽眾;而網際網路1993年對公眾開放後,到擁有這個數量的用戶只花了4年時間。

    網路在今年的“兩會”上出手不凡,使它的擁護者刮目相看,使所有傳統媒體的人“居危思危”。今年,參加國務院總理、外交部長記者招待會的網站,不僅從最初的一個,增加到3個,而且兵強馬壯,出拳有力:新華網圖文音畫論壇疊加,多媒體網上直播的聲音、畫面,通過網際網路傳遍全球;剛滿8歲的中國網際網路事業,這次由於新華網的奪目,開創了一個世界第一。人民網則錄製了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至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全國政協一屆一次至九屆四次會議的資料光碟,準備在“兩會”期間贈送代表委員,給曾經見證過中國民主制度發展的他們“添個念想”。

    誰不想知道“黑哨”將受到如何的處置,在安全事故頻發的情況下,誰不關心礦工在井下如何保證安全?新華網邀請來的嘉賓,吸引著網民,“壇子”裏每次都擠得滿滿的。網路的威力和魅力,增添了它的吸引力。在新華網開設的關於“兩會”的專欄中,不到兩周時間,竟有6000條網民建議擁至,頁面瀏覽量成倍上升,已高達1200多萬;網路,在“兩會”上,載著中國奔向世界,吸引世界來看中國。

    只有專業人員能説清楚網路的構造:它依靠幾個數字組成,1和0的二進位組合,8個比特一個字符;也許正因為我們不可能像觸摸以往的傳統媒體一樣觸摸它,它才能顯得這樣神秘莫測。我們説得清報紙是平面的,説得清電視是動態的,但我們真的説不清網路是什麼樣的,所以我們叫它“第四媒體”。但在今年的“兩會”上,我們突然發現可以解釋明白它了,網路,是多元的,是有十八般武藝的!

    新華社2002/3/14


兩會專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