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驊委員:農業應對入世 加快綠色食品産業化  

    WTO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增加了一個大的變數,未來經濟的發展將更具有不確定性與風險性。特別對農業這個仍然帶有濃厚傳統小生産色彩的弱質産業。

    入世農産品市場的整體趨勢是走向開放。農産品也將更加體現環保理念與人文關懷,突出表現在注重産品的品質與安全。由發達國家制定的綠色技術標準幾乎已成為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這些標準是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與人類,動、植物安全之名,對商品的有害物含量制定較高的指標,從而限制商品進口。例如花生黃麴霉素標準從20PPB降到4PPB,茶葉允許農殘指標只有原來的1%,日本1993年對大米進口檢驗的理化指標只有20多項,到2000年變成104項。發達國家高舉綠色大旗確實有一箭雙雕之效,一方面體現了對本國消費者的負責態度,另一方面,又堂而皇之地保護了本國市場,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這種苛刻標準。據研究表明:國外設置的綠色壁壘對我國出口商品直接或間接影響價值佔總值的1/4,光綠色壁壘一項,影響的金額就達到40億美元。我國農産品出口值從前幾年的180億降到近幾年的12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品質、衛生、疫病、化學殘留等綠色指標不合格,目前已陸續發生水果、蔬菜、食用菌、茶葉、肉類,甚至蜂蜜産品不符合國際綠色農産品標準而被退貨禁銷,由此可見,綠色壁壘是影響我國農産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同時也是促使我們加快發展綠色産業與環保産業的強大驅動力。

    為了加快綠色食品産業化的進程,我們認為近期應當抓以下幾項工作。

    一、針對入世後的市場變化和國外的綠色壁壘,制定我國的綠色食品産業化的戰略。在制定戰略時尤其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農業資源優勢有兩方面,即富足廉價的農業勞動力和獨特的生態、人文環境下形成的農業品種資源。另外,我國的區位優勢,南北幅員廣闊、海拔高度的差別等地理資源優勢。

    二、必須重視開拓歐、美市場。我國農産品和初級出口産品市場大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和日本。隨著日本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蔬菜、食用菌、水産品等大宗品種的出口優勢逐漸喪失。歐美和我國互補性強,營利空間大。1999年歐洲有記錄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達63億美元。英國6O%~70%的有機食品博覽會上我國的速凍蔬菜、脫水蔬菜、食用菌、果汁、堅果、茶葉、雜糧、雜豆成為熱門産品。去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現代農業科技展上,美國客商特別青睞我國兼有藥食功能的土特産品。歐洲主要需求小雜糧、堅果、山野菜等。因此我們要大力組織生産綠色和有機食品,衝破綠色壁壘,開拓歐盟和美國市場。

    三、把“綠色”和“特色”作為主攻方向。我國生態的多樣性造就了農業資源的豐富度,孕育出具有地區特色的産品。如果、茶産品有龍眼、荔枝、枇杷、香蕉、蘆柑、鳳梨、蘆筍、茶葉、奇蘭茶、八仙茶、蜜柚、文旦袖、麻竹筍、青梅等;畜牧水産品有金定鴨、河田雞、鬥雞、白鴨、黑鴨、灰鴨、白鵝以及黃魚、黑鯛、鱸魚等;花卉産品及蔥蒜、芹等各類名優蔬菜等,對這些名稀特優産品應當下決心搞好精深開發,制定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産業發展管理規劃,實現由小而全、小而散向大而專、專而特轉變,使之達到專業化、規模化、規格化、標準化,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使資源優勢變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優勢。

    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和品質監測體系。入世,必須具有國際市場準入的必備條件。要提高農産品入世後的競爭力,必須儘快做到農産品加工深精化、産品品牌化、品質標準化。我國的經濟作物有1000余種,其中不乏名、優、特、稀品種。目前,僅有200多種農産品及其加工品獲得我國或地方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但從總體來説,産品檔次低,加工品佔總産量的比重小而且品質差,我們的農業標準體系、農産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配套、不完善,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農業監測體系建設滯後。為此要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和品質監測體系,全力培育一大批在國內外市場佔有率高的綠色名牌産品。

    農業産品的生産基地和加工公司應制定與ISO9000、ISO9002等國際品質認證體系接軌的品質標準,水産品、罐頭還要分別通過HACCP和FDA體系認證,果蔬等食品必須是有機的綠色食品。這是當前加快農産品商品化的一項迫切任務,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要對農業生産和加工部門的每個品種、每個産品,逐一探索從生産環境、生産過程到産品品質、加工包裝等環節的一系列規範標準,把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都納入標準化的管理範圍,並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産規程進行操作。同時通過名牌農産品的帶動,使主要農産品按照國家標準組織生産,進一步提高農産品的優等品率和品質合格率,創立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名牌綠色食品。

    五、以發展龍頭企業作為綠色食品産業化的重點和突破口。綠色食品産業化的規模和經營水準,主要是看龍頭企業的發展規模與水準。抓了龍頭企業,就在很大程度上抓了市場,抓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抓了綠色食品産業化。發展龍頭企業包括發展農産品生産加工企業、專業仲介組織和流通企業,據統計,目前我國規模較大、輻射帶動能力較強、與農戶聯結較緊的龍頭組織尚不多。應加快發展集團化的龍頭企業,要多种經濟成分,以民辦私營為主,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商品生産發展,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我國多數農業省份農業龍頭企業起步晚,底子薄,從全局和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不僅數量少、綜合功能差,科技含量不高,而且佈局分散,規模不大。加入世貿組織後,龍頭企業將面臨更加複雜的市場環境,將更多地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必須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農産品商品化的關鍵點和突破口來抓。堅持積極引導、大力扶持、放手發展、不斷提高的方針。還必須運用市場機制,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優化配置、集約經營、規模發展、降低成本”的思路,以擁有主導産品、名牌産品且經濟技術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為核心企業,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明晰産權,民主決策;強化市場行銷,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力求和國際品質管理標準接軌,在提高管理水準的同時,不斷提高産品品質,樹立起自己獨特的品牌,打入國內國際市場。

    六、建立健全一個集中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加入WTO意味著我國必須與世界多邊貿易接軌,按國際規則辦事。對一大批不合時宜的政策、制度進行清理,與此同時,必須整合和建立新的管理體系。現行的農業管理體系仍屬寶塔形結構,中間環節多,運作效率低,職能重復交叉協調機制弱。有些地方政府仍在實施帶有明顯地方保護性質的文件,對當地土特産品徵收不合理的稅款,致使稅源外流,反而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因此,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是開放、協調的管理體系。發展商品農業,政府的引導和協調職能不應弱化,而且要相應強化。政府必須逐步從微觀領域退出,轉而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如依據綠箱政策,加大對綠色農業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出口退稅制和出口信貸來支援農産品出口,充分利用WTO的多邊貿易體系,加強各利益共同體之間的協調合作,促使發達國家調整其苛刻的、帶有對發展中國家歧視色彩的綠色技術標準。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制度,幫助農業企業抵禦風險。總之,政府應該為各競爭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並加強各競爭主體間的分工與協作,建立內外貿協調機構,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法律、科技、資訊與融資服務,促使農業商品化的各個鏈條環環相扣,高效運轉。

    中國網2002年03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