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夏、強亦忠委員:高考改革要求實、求穩、求科學  

    近幾年全國範圍的高考改革幅度之大、頻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説是年年大變化,一年一個樣。

    高考對基礎教育有導向作用,對高等教育也有直接的影響。高考關係到青少年學生的未來發展,也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的大局。但是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持續至今,原有的高考制度與教育和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各種問題和弊端也越來越多的顯示出來,確實非改革不可。近幾年針對這些問題所進行高考改革涉及到考試科目設置、考試命題變化、考試時間提前、考試機會增加、遠端網上錄取、報名的社會化等諸多領域,有許多方面是積極有效的和成功的。但出現的新問題也很多,社會反響頗大,其主要原因是過於急躁,缺乏科學論證,也不排除過於理想化和脫離實際的因素,因此應當提出高考改革要求實求穩求科學。

    在此以江蘇省高考改革為例,指出其中有關科目設置中的不科學之處,以供參考,權衡利弊(其他省市的情況也有類似)。

    (1)“3+大綜合”中的“大綜合”

    “大綜合”即將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同時置於一份試卷中。

    弊端一,學生學習負擔加重。包括語文數學外語在內九門學科都要花大力氣去學,雖然各科難度不大,但作為應試準備,客觀上誰也不敢在任何一門學科上少花功夫,學生和教師都苦不堪言。學生學業負擔增加,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悖。

    弊端二,學生不能揚長避短。長短之處人皆有之,這是客觀存在不可否認。而揚長避短是每個人都應學會的人生發展策略,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不分文理的“3+大綜合”讓學生全面發展是好意,但是抑制了揚長避短能力的培養是負作用。

    弊端三,各科學識水準減弱。各科均衡學習且難度降低,客觀上導致要求膚淺,只求皮毛,直接影響進入高校以後的繼續學習;或者在高考選拔時,學生在所綜合的六門學科上的水準差異及特長區分不出來,直接影響高校對優秀人才的識別。

    (2)“3+大綜合+1”中的“1”

    這個“1”即在大綜合的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要根據高校及專業的特別要求,選考一門,難度較高。

    弊端一,考生的選擇面受到限制。例如考生選擇了“3+大綜合+物理”之後,就只能在與之相關的範圍中選擇專業,與原來的文理分科相比,選擇範圍大大縮小。而考生若選擇了“3+大綜合+生物”,則專業選擇範圍可能會更小。這是對考生利益的一種損害。選擇是一個人的利益,也是一個人的權利。

    弊端二,人才分佈不均勻。據分析,與“+1”相對應的專業選擇範圍的大小排序,就理工科專業而言,依次是物理、化學、生物;就文科專業而言,依次是政治、歷史、地理。這樣可以預見,理工科專業中大量的優秀人才客觀上會涌向與物理相關的專業,而與生物相關的所謂21世紀領先學科如生命科學、生物工程以及醫學領域等專業中可供挑選的生源,從數量到品質都會令人擔憂。文科專業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個不良的影響是隱性的,將在較長時期後才會顯現出來。

    弊端三,對高中教育有不利影響和導向。一方面可能導致高中階段難以組織教學,如學生自願選科時,有的學科人滿為患,使教師和場地難以對應;有的學科人數極少,教師過剩,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有一些學校過早開始分成物理班、化學班、生物班等等,使學生嚴重偏科。

    (3)回到原來的“3+2”

    有人看到高考改革諸多問題之後,想回到原來的“3+2”上去。

    弊端一,改革完全走回頭路,造成社會公眾對教育改革不信任的負面影響。

    弊端二,對學科綜合中積極因素的否定。基礎教育若要與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應,若要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養成,那麼適當的學科綜合還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在高考科目設置及命題中,要嚴格控制其範圍、比重及難度。

    弊端三,不重視生物和地理學科。原來的“3+2”中,沒有生物和地理學科,而這兩門學科在現代科學發展及現實生活實際中的地位是眾所公認的。

    建議:

    (1)在沒有更好的高考科目設置方案被設計出來之前,現已實踐過的文理分科前提下的“3+小綜合”為最佳。它既不增加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又不過於限制學生的選擇範圍,也相對避免了人才分佈不均勻的隱患,同時也能讓學生揚長避短、學有特長、知識能力結構相對合理、適當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以培養,高中教育教學管理中的難度也較小。建議“3+小綜合”多實行幾年,相對穩定,使其中存在的問題得以充分的顯現、充分的解決,不要只做兩年就更換新的形式。

    (2)對目前已嘗試過的科目設置等高考改革方案,要認真總結,吸取其中經驗教訓。

    (3)對今後所要實施的高考改革、課程改革等諸多教育改革方案,在出臺前應組織有關專家和實際工作者,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國家和社會負責的態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進行嚴格論證,充分醞釀,不要急於求成。要多聽基層意見,多了解反饋資訊。同時,在實施中要全程跟蹤、全程式控制制,及時調整,及時總結。

    中國網 2002年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