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楓委員:強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發展的協調機制  

    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現在都面對著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協調和合作。現有的粵港協調和合作機制,有必要變為常設機構,協調的範圍也應從基建擴展至與經濟發展有關的其他領域。參與這項機制的除了有關省市的主管外,還應有中央有關領導參與和主持,以便使此機制更能高瞻遠矚,更富成效。

    為什麼要加強這一機制呢?

    第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樣,已成為我國經濟實力雄厚、發展潛力巨大、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舉足輕重的地區。這些城市能否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對祖國“十五”計劃的完成以至將來現代化的實現至關重要。而省港澳深珠的經濟之所以能迅速發展,除了改革開放外,最重要的一條經驗便是優勢互補。強化協調機制,有利於優勢互補;反之,就會削弱,造成互相不利的局面。

    第二,香港、澳門的地位特殊,回歸後的港澳能否持續發展,不僅涉及自身的繁榮穩定,對中央能否成功利用港澳這個窗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佔據有利位置也影響至大。從政治層面説,港澳經濟能否繼續發展又是“一國兩制”是否成功的標誌,對統一大業有示範意義。因此,要倍加重視港澳經濟的發展。

    無疑,香港的經濟基礎是雄厚的,亞洲國際大都會,亦即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等服務業的優勢一直保持不變。香港是全球第九大銀行中心,是世界第十位的證券市場,貿易出口額在世界排名第十,擁有全球第一繁忙的貨運港。由於這些優勢,香港為穗深珠以及內地引資設廠、拓展出口以至擴大在全球經濟中所佔份額,都扮演獨特的“前店”角色,為穗深珠等“後廠”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也應看到,香港有貢獻“後廠”的一面,也有仰賴“後廠”的一面,沒有穗深珠等地發達的製造業作為腹地,沒有源源不絕的人流和貨流經港,香港的仲介和橋梁作用也就發揮不出來。迫切需要加強彼此之間的協調。

    第三,這些年來,港澳與穗深珠之間的經濟協調,基本上是良好的,都是依循著“優勢互補”、“達致雙贏”的方向發展。但也不能否認,或因認識上的不足,或因地方利益的局限,有的城市對自身優勢把握不夠,有的對協調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深,因而也出現這樣那樣不協調的現象。例如早幾年香港有人提出建設“中藥港”之説,併為此著實忙了一陣子。這是不切實際的。同內地的城市比,香港有多少中藥資源?有多少中醫人才?有什麼條件建中藥港?把自己的弱項當作強項去發揮,這又怎能取得成功呢?同樣,香港已擁有龐大的國際機場和世界第一的深水貨運港,同外國的商貿溝通歷史悠久,網路遍佈,貨通四海。如果從全局的角度去看,大家應充分使用香港的機場和碼頭,亦即利用香港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作用。比如,有的地方港灣不深,也在籌劃與建深水碼頭。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會千萬惡性競爭、互相削弱的局面。

    第四,強化協調機制,並將之經常化,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可以將協調的範圍擴至最大程度,從而取得最大的效益。目前的協調的內容是補救性的,是因為有了重復基建,不作協調就會雙方受損,在這樣的情形下才不得不協調,這是被動和消極的。如果有常設的和強有力的協調機構,就可以早為之計,預見未來,不但可以避免各搞一套,互相抵消,還可以將大家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全球經濟進入一體化和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常設的珠三角洲協調機構可以在這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在協調的內容方面,除了直接的經濟項目外,一些間接的項目也可以包括在內。譬如人才培訓問題,珠江三角洲好幾個城市都急需人才,尤其是外向型經濟人才,正在不惜工本籌辦大學。而在這方面,香港卻擁有許多優勢和潛力,八間大學的師資和設備都很豐富,都有國際水準,對外向型經濟尤其熟悉。如果彼此協調一下,是不是由香港代這些城市培訓人才更好?

    從上述各點可見,強化協調,優勢互補,是有利大家的事情,但珠江三角洲各個城市都有自身利益的考慮,港澳實行的又是“一國兩制”,因此,設立有中央領導參與的常設協調機構是很必要的,這樣可以更好地綜觀全局,産生最大的效益。不久前,由中央計委主持的為籌建粵港區域快線而成立的協調機制是一個好開端,何不將之引伸變為常設機構,並將協調職能擴大到其他方面?

     中國網 2002年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