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裝、中國結來自海外華人 馮驥才痛惜文化失落  

    見到政協委員、作家馮驥才,免不了談起前不久媒體關於他“哭老街”的報道。當記者問及那條他拼死保護的天津估衣老街最終怎麼樣了時,剛才還樂呵呵的他,表情僵了幾秒鐘,隨後是一聲嘆息。

    他説:“那條古老的估衣街,已被開發商開闢成了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只有一座叫‘謙祥益’的清末老店,費了半天勁才留下來。”

    對古民居老建築一點點消失,馮驥才十分心痛。因此,在本次兩會上,他提交了“緊急搶救我們的民間文化遺産”的提案。

    馮驥才透露,配合這份提案,中國民間文藝家學會今年想牽頭啟動一個“中國民間文化遺産保護搶救工程”。

    馮驥才説,我們總説自己是文化大國,那麼,我們的文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有哪些內涵?一個民族對此沒有把握,就容易出問題。

    馮驥才認為,民族文化應該是兩部分,一是典籍文化,像李白的詩、《紅樓夢》等;另一部分就是民間文化,像面人、剪紙、燈會、婚喪嫁娶等等,就是我們所説的“民俗”。

    他説,近年來,很多人一過春節就感到失落,感到“找不著魂”,中國人竟然不會過自己的節了。可是,西方人那麼現代,人家也沒覺得自己不會過耶誕節。“這是因為,我們沒把民俗看成是一種文化。”

    他説,去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申奧成功,國家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快速融入世界。人們心理上自然生發一種想抓住自己的“文化重心”的慾望,於是,找著了兩個東西:一是唐裝,一是“中國結”。而這兩個“文化符號”,恰恰來自海外華人。對民間文化的忽視,讓我們臨了連應急“文化符號”都不好找了!

    在馮驥才的提案中,關於民間文化的思考還不止此。他説,大量民居被破壞了,可我們沒覺得那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很多老藝人去世了,我們卻不清楚;我們號稱有300多種民間戲劇,可實際上很多已形同滅亡。

    他認為,中國文化長期以來備受外國文化衝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這種衝擊更是必然的、不能選擇的。因此,只有強化堅持自己,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尊重感和光榮感。例如,讓外國人在7年後的奧運期間看到一個“新北京”,北京肯定要修繕很多地方,但是,北京應該堅守一條原則:不要因為一次運動會,而隨便修改自己的古都。

    中國青年報2002/3/12


兩會專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