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述明委員:關於長江中游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建議  

    長江中游濕地指的是長江中游平原湖區,它係長江及其眾多支流氾濫而成的河湖濕地區。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濕地類型之一。鄱陽湖、洞庭湖、洪湖等是本區著名湖泊。由於長期對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該區的濕地面積顯著減少,同時也導致濕地生態環境品質的嚴重退化。

    一、長江中游濕地利用現狀

    1.人類活動強烈地影響和改變著濕地生態系統

    由於歷史形成的原因,長江中游濕地中的天然湖泊,蓄水不深,湖泥深厚,沼澤化明顯,目前湖濱周圍的沼生植物帶,江湖間的澇洼地帶基本上被圍墾成農田,以種植水稻為主,江河湖洲灘地地勢高的也已基本被開墾成農田,地勢低的季節性出露的洲灘,或種有蘆葦或林糧套種或養禽養畜,通常年景均可收穫,大水年則汪洋一片。

    然而濕地作為水陸交界過渡地帶自然生態系統,既是許多珍稀動植物資源棲息地,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生物生産力。同時作為自然環境系統中重要而特殊組成部分,濕地又有著巨大環境效應,如涵養水分、蓄積洪水、調節氣候等等,特別是位於長江中游湖區的濕地,在蓄積洪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對濕地資源濫圍、濫墾,使濕地蓄水功能急劇下降,擾亂了河湖生態系統,削弱了濕地對洪水的天然調節能力,使洪澇之患此起彼伏,水多水少皆成災害。

    2.濕地生態環境惡化,資源利用過度,生物多樣性受損

    江、河和湖泊是長江中游濕地重要類型分佈區,也是物種多樣性富集區。但近幾十年來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據有關資料,江漢平原湖泊魚類從40年前的的100種已降到目前的50多種,如四大家魚、赤眼鱒、鰻鱺等逐年減少,甚至面臨絕跡。長江中游的白鱘、江豚、白暨豚成為瀕危物種;魚類小型化日益明顯。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高強度的水産捕撈和高密度、單一品種的水産養殖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濕地生物多樣性也都帶來破壞和威脅。

    3.湖區人口猛增,人地矛盾突出,濕地系統脆弱

    自1949年以來,平原湖區人口增加了1倍,人口的猛增增加了對土地和糧食的需求,與水爭地,向湖要糧問題突出,圍湖造田也是生存所需,洞庭湖區湖面減少近1/2,江漢平原湖面減少近2/3,蓄、養、種矛盾惡化,脆弱的濕地系統不堪負重,導致災害頻繁。如荊江分洪區蓄洪面積920平方公里,分洪量54億立方米,1954年分洪時有17萬人口,而目前分洪區內人口近50萬,相當於1954年人口的3倍,使得真正需要分洪時,決斷之難,如履薄冰。

    4.濕地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工農業生産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擴大,農村大量鄉鎮企業的發展,固然給當地經濟帶來了巨大效益,但“三廢”未經處理直接向濕地水體排放,嚴重污染河湖水體,加上農業大量使用的農藥及化肥,使濕地水質和農田土質惡化到令人擔憂的程度,工業廢水的排放和農藥的流失,直接導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在水生生物體中的富集;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化肥的流失,則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浮游生物的種類單一,甚至出現一些藻類爆發性增殖,從而使整個生境惡化。

    二、長江中游遊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1.自然資源功能

    各種類型的濕地是長江中游重要的自然資源,它可以給人類提供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鄱陽湖、洞庭湖和洪湖等天然湖泊濕地是具有很高生産力的濕地系統,其濕地生物生産力能産生極高的級濟價值。長江中游的濕地(河流、湖泊、水庫等)更是居民用水、農田用水和工業用水水源。

    2.調蓄洪水及減災功能

    長江中游湖泊對江河的調節作用很大。如洞庭湖接納四水和長江部分洪水,通過湖泊的調蓄,再從城陵磯泄入長江,起到阻滯洪水、減緩洪水流速的作用,在歷年汛期防洪中,起到調蓄洪水的重要作用。1998年長江發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自6月11日~8月20日共71天,洞庭湖總來水量為1696.2100000000立方米,其中四水洪量為817.7100000000立方米,長江四口入湖水量為648.4100000000立方米,區間來水量230.1100000000立方米,而從城陵磯總出湖水量為1526.0100000000立方米,洞庭湖的調蓄水量為170.2100000000立方米。而江漢平原湖泊在豐水年份,一般也可承接150100000000立方米以上的來水。

    3.環境凈化功能

    由於濕地的理化及生物特徵,對污染物具有物理凈化和生物凈化功能。充分利用長江中游濕地資源進行環境凈化,不僅有利於環境品質的提高,而且可以節約大量資金。例如江漢平原最大的湖泊——洪湖,由於水量交換相對頻繁,而縣水生生物生長茂盛,這均為增加稀釋自凈作用,消納污染物質提供了良好條件。洪湖水域水體總體水質良好,監測項目中除總磷超標外,其他項目都達到了地面水二類標準。有“綠色湖泊”之稱。此外,汛期降雨量大,湖渠水流暢通,大型湖泊對於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更大。如洞庭湖係吞吐型湖泊,年過境水量為3010100000000立方米,水量充沛,湖泊水體交換速度快,年平均換水達17次,其稀釋自凈能力也很大。

    4.湖泊濕地在水禽保護中的意義

    湖泊濕地是水禽賴以生存的重要繁殖地、棲息地、越冬地遷徙途徑的“轉机站”。濕地的存在與喪失,直接影響著水禽的存在。而且水禽又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濕地,不僅是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也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保護水禽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5.旅遊觀光和科研教育功能

    濕地是一類獨特的自然景觀,具有較大的旅遊觀光潛力。長江中游的幾處重要濕地都是旅遊觀光勝地,如鄱陽湖、洞庭湖、洪湖、梁子湖等,適度開展濕地的生態旅遊是濕地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的最佳途徑。同時,作為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的濕地,是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進行環境教育的好場所。

    三、長江中游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對策建議

    1.儘快制定《濕地法》,把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法治軌道

    濕地與森林、海洋共同構成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目前,我國已有森林法,海洋法,惟獨沒有濕地法。這是導致我國濕地問題的形勢嚴峻的主要原因,已經到了非立法不可的地步。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濕地所面臨的嚴峻的環境問題,建議國家儘快制定《濕地法》及相應法律、法規體系。在《濕地法》出臺之前,要加強對濕地環境變化的管理和已有部門法規的執行,而且要加強區域漁政、水政等部門的協調。

    2.建議組建長江中游濕地管理機構,實施濕地的統一規劃管理

    長江中游濕地既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經濟系統。因此,對於這個地區濕地的管理也應統一、協調。實施統一規劃管理。對濕地的開發、利用、建設和保護應遵循整合性原則、複合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和可持續性原則。建議把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納入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3.轉變觀念,加強教育,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新理念

    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必須轉變不利於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傳統的資源環境觀,如:(1)要尊重自然規律,克服“人定勝天”的觀念;(2)要轉變“以糧為綱”的觀念,實行多种經營,著力調整濕地農業經濟結構;(3)要轉變“以土為本”的觀念,實行退田還湖改制等。同時,要在全社會逐步樹立新的資源環境觀,如“洪水資源化”、“泥沙資源化”等理念。建議:(1)充分運用各種傳媒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提倡和支援環保組織和其他社會團體開展與濕地保護相關的活動,特別是加強群眾性的濕地保護科普活動;(2)運用行政手段,加強對各級幹部的教育,如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開設的領導幹部培訓班上,開設資源與環境課,其中包括有關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內容。

    4.堅持保護與利用兼顧、保護為先的原則

    堅持“以保護求持續發展,以發展促環境保護”的濕地發展戰略。各級政府應以産業結構的調整為契機,以正確處理濕地保護與利用的關係為前提,選擇好本地區既有經濟效益,又確保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産業,這是保護濕地和濕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要在國家的支援下,加快濕地生態旅遊業,水産養殖業,高效避洪農業,農、牧、漁、菜、果保鮮加工業的發展,探索濕地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

    5.保護多樣性特色,促進濕地綜合利用

    濕地是一個典型的多樣化生態系統。充分利用濕地的地貌多樣性和環境多樣性特點,保證和發展濕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經濟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建議以濕地生態保護為前提,配合“移民建鎮和退田還湖”計劃的實施,按照低水種養、高水蓄洪的原則,根據濕地系統的多樣性特點,做到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獲取濕地各類生物資源最有效的利用。

    6.廣開募資渠道,加大濕地保護的投入力度

    當前長江中游濕地保護和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濕地保護和利用的瓶頸。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對濕地保護與開發的財政投入,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全面推動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社會化進程,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投資、捐贈和國際資金的融入。

    7.加強科學研究,擴大國際合作

    濕地科學在國內外都屬新興學科。需要及時地掌握國內外最新的學術動態,總結和推廣濕地保護、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建立國際交流的機制,擴大合作領域;開展社會、經濟、人文等多學科、多課題的綜合研究。

    中國網2002年03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