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善委員:請關注“實轉非”  

    “農轉非”是我國的一大社會現象。它反映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在地位、收益、權利等多方面的巨大差異,所以它造就了眾多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的潮流。“農轉非”給我國社會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前,一種“實轉非”的現象已露苗頭,甚至暗流涌動,值得人們關注。“實”者,實業也,又叫實體經濟。“非”者,非實業也,如股市、債市、産權交易市等等各種資本經營、資本運作,又叫虛擬經濟。之所以有“實轉非”,和“農轉非”一樣,那是因為實業與非實業之間的差異日漸增加,人往高處走,企往利邊行,於是就出現了轉化潮。

    某知名企業家説過:“我辦實業,八千員工,一年最多掙兩個億;而搞資本運作,只有八個人,一年也可掙兩個億。”這句大實話(必須説明,該企業家的企業行為是無可指責的。),深刻地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實業與非實業的巨大差異。

    當前投資實業與投資非實業相比,投資實業的風險更大,獲利更少,且社會地位較低,常成為政界、商界、媒體貶損的對象。

    投資實體,需龐大的固定資産,在競爭飽和甚至競爭過度的今天,“沒有造不出的貨,只有賣不出的産品”。價格戰、品質戰、服務戰、創新戰、品牌戰殺聲震天,利薄如紙。工商、稅務、質檢、公安、智慧財産權,甚至消協、媒體無數支監管大軍緊盯著你,不放過你的任何不檢點,吹毛求疵,捕風捉影者不少,張冠李戴、無中生有、欲加之罪者也有。據説(未調查),龐大如上海大眾者,竟有4O0多個異地縣級執法部門到府監察,文王何安?武王何寧?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進口稅、印花稅、城維稅、教育附加、所得稅……,還有那數不清的“費”。員工除天經地義的工資外,還得有獎金、津貼、社會保險。是實業,就必然有旺季淡季,眾多員工總不能旺季吃幹,淡季吃稀吧。説是賺了錢,“三年百貨,一年底貨”,賬面上的利潤,很大部分是庫房裏的過時産品,破鋼爛鐵以及“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收不回的爛賬,而這些過時貨,殘庫存,爛債權,企業還因為它們是“利潤”而交納所得稅。如果幹不下去了,要轉行,廠房高大空曠難變住宅,設備專用更無法變現,轉行無門,放棄難捨。難哉,實業。

    反觀非實業,固定資産不過是大寫字間,小皮包。由於上市公司總數有限,供不應求,一旦上市便財源猛進,身價十倍乃至百倍。監管寬鬆,賦稅微薄,大莊家小股民僅承擔些微的印花稅,為了“救市”,連最輕量級的千分點印花稅還予以減半。當今市上,多少財産來歷不明者,不都説託詞係“炒股”所獲嗎?因為炒股可以不實名,獲得可以不上所得稅。非實業員工少,負擔輕,比如僅僅八人,一年工作一個月養他們十一個月也不能算重。曾聽某上市公司老總説過,虛設五千萬利潤,硬交幾百萬稅金,如是三年,便可配股三、五個億。奇哉,非實業。更有妙者,非實業者之資産利潤多為現金,永不過時,永無殘存,隨時可以一票入袋,盡選天下行業。

    最能引導社會風氣轉變的,還是那些電視熒屏,報紙頭條、雜誌封面對非實業的暴富者的投光溢彩。連他們的生活習慣,休閒方式,雜議笑談都引為時尚。而那些“八千人年賺兩億”的實業家,多遭冷落或被貶為苦力,藍領,過時豪傑,土氣財主。

    中國有12億人要吃飯、要工作,到底八千員工掙兩億好還是八個員工掙兩億好,只要有“炎黃子孫”、“同胞骨肉”、“就業維艱”、“穩定壓倒一切”觀念的人,答案鮮明:八千員工賺兩億者好!稍有經濟常識者都能判定,“八千人掙兩億”的實業比之“八個人掙兩億”的非實業,實業上交稅金多多。

    如此之大的差異,實業家焉能不心動。他們自信智商不弱于“非”者,勤奮不亞於“非”者,賭氣也要“實轉非”。曾聽人説,世上沒有不垮的工廠,只有不垮的上市公司。利益牽引,危機催迫,實業必向非實業轉化。他們必然會用部分精力、資金,轉入非實業,叫做虛實結合,立體經營。他們中必然還有一部分人關掉實業,拎著錢箱“實轉非”,空裏來,空裏去,飄飄如仙。按説,實業花部分成本,轉入非實業,用非實業籌集的資金投入強化實業,週而复始,企業強焉。但實業與非實業之間的巨大利害差而引動的“實轉非”潮流,必然把本應投回實業的資金推回非實業。當今股市上募集的錢重回股市,甚至銀行的錢也進股市。真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從80年代末期起,日本也因同樣的原因而有了“實轉非”的大潮。到今日,不但非實業的泡沫破裂,而且實業衰退。三菱汽車、東芝筆記型電腦等品質問題,嚴重地傷害了日本貨品質高的美譽。更為嚴重者,失業率攀升。

    去年鎔基總理會見經濟界政協委員時説,城市的問題,我們都有能力解決,就擔心農業問題,我們一定要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當前,實業與非實業相比,頗似農業與非農業的比較,是不是也該像關注農業一樣來關注實業。

    關注“實轉非”,此其時也。

    中國網 2002年3月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