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水果 一個話題  

    來自陜西、江西、湖南的三位農村基層代表,這幾天不約而同地盯上了北京的水果市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們最愛聊的也就是水果的“土”“洋”大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産水果如何在市場競爭中搶得立席之地?

    贛南臍橙:期待和新奇士的較量

    來自江西省贛州市的鐘八蓮代表接受記者採訪,話題是從賓館房間裏擺放的蘋果、柑桔和臍橙三種水果開始的。

    “這三種水果中,只有臍橙是進口的。”鐘八蓮代表不無焦慮地説:“北京超市澳大利亞和美國的臍橙都賣到了70多元一公斤,贛南的臍橙才4元左右一公斤,即便這樣,我們的果農還高興得不得了。你説我急不急呀?”

    鐘八蓮代表説,國外專家也承認,中國的臍橙內質比美國的新奇士強。贛南臍橙的可融性固形物含量13%以上,美國臍橙在11%以下;美國臍橙酸度在1%以上,贛南臍橙在0.8%以下;美國臍橙出口亞洲需要經過長途運輸,採摘不能完全成熟;另外外觀顏色贛南臍橙偏橙紅色,美國臍橙是橙黃色。

    “農民要增收,農産品一定要參與國際競爭。為什麼我們的水果就進不了國際市場呢?”鐘八蓮代表説,標準化生産和銷售問題是最關鍵的障礙,現在農産品産前、産中、産後的服務體系和標準化體系在許多地方都是空白。相反美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品種資源庫,品種不斷更新,成熟期能持續6、7個月,個頭、色澤、水份全部進行科學控制。

    鐘八蓮代表認為,贛南臍橙的出路並不一定要照搬國外的生産模式,可以引導發展小型的適宜農村的加工生産線,用貼息貸款的辦法引導農民進行深加工。最關鍵的還是要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産。

    湖南柑桔:有了“品牌”果才甜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宜章縣東風村支書部李常水這兩天也在琢磨北京的水果市場。

    李常水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二十多年前自願捨棄公職回到老家,運用自己的科學技術種起了連片的柑桔,帶動了湖南廣東邊界數千農民種柑桔脫貧。然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柑桔飽和,本是農民"致富樹"的柑桔,如今成了農民的傷心樹,每斤柑桔從一元錢跌到三角錢,有的農民把柑桔樹都砍了。

    李常水將湖南柑桔與洋水果與作了一個比較:洋水果包裝好,貼標簽,個頭齊,有品牌,漂亮,而湖南農民大部分還是用筐裝;國外是規模化生産,適合於機械化,體現了規模效益,而我們多是屋前屋後,零散種植,商家不好定購,特別是不好出口;國外很多有水果協會之類的服務組織,負責為農民提供産供銷服務,而湖南農民大部分是單家獨戶,自産自銷,難有大作為。

    他認為,從品質上講,並非洋水果一定比國産水果好,主要是品質外的一些因素,使之佔了上風。只要加強栽培技術,提高科技含量,用産供銷一體化的方式來開發柑桔,“超越洋水果並非不可能”。如近兩年,村民大力使用沼汽發展生態農業,用沼汽肥生産出的柑桔,糖份比其他柑桔要高出一到兩度,很受市場歡迎。同時將柑桔品種早熟化,打"時間差",搶佔市場空間。

    湖南的代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近年來出現的"賣難"是一種結構性過剩,主要是産期集中、品質不高、流通不暢。柑桔要應對"洋水果"的挑戰,最關鍵的是建立優質柑桔加工原料基地,發展以柑桔汁為主的加工業體系,引進技術和利用外資,形成規模經營,佔領國際市場。

    陜西:“粉紅女士”痛定思痛

    一件發生在蘋果大省的事情讓農民代表雷仁義十分痛心:陜西“粉紅女士”蘋果面對國外大量訂單,卻無法交出符合標準要求的蘋果。

    他説:“這個教訓實在深刻,這麼大的種植面積,卻滿足不了國外幾百噸的需求。這起事件不僅影響到陜西蘋果對歐洲的出口,更影響了我國農産品在國外的聲譽,同時,最為糟糕的是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可見農産品的標準化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農業結構轉換和農民增收的一個大問題。”

    分析原因,他説,農民觀念裏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作物意識,滿足於小打小鬧,注重數量,不重視品質,賺錢也是有個差不多就行了,沒有大的目標和方向。因此,他們在果業生産上普遍粗放操作,不管鄉里面的一些技術人員怎麼教,做的還是自己的一套,為圖方便把很多工序都暗自省略掉了,如該套袋時不套袋等。同時,他們還按自己過去的經驗,擅自打農藥等等。在這種種植方式和管理方式下,怎麼可能有優質高産的蘋果出現呢?農産品的加工同樣存在一個衛生問題,生産無標準的混亂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産品從生産到運輸到定價銷售,都要做到標準化,這樣的農産品才有希望在入世後的市場中立住腳跟,才具備了打入國際市場的前提條件。

    雷仁義代表認為,國家應該對農業産品的標準問題進行研究制訂相應的生産標準,除此外在運輸、銷售等環節都要做到真正標準化。

    新華社2002/3/6


精彩圖片:如山如海的記者
交警細數交通保障措施
小型書展亮相代表駐地(圖)
議案專用紙走俏
外國記者讚服飾
“兩會”上的五花八門
代表車中話“焦點”
兩會專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