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遇尷尬 “三箭齊發”突重圍

    被稱為“糧食市場穩壓器”的東三省,正遭遇農産品積壓,農民收入增幅緩慢,農業效益提升艱難的尷尬——“糧食大省”遇尷尬

    東三省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無論是糧食的商品率、商品量,還是每人平均佔有量和調出量,都名列全國首位,被稱為我國的“糧食市場穩壓器”。但是時過境遷,曾經輝煌的東北農業,近年來正處在困境中,農産品大量積壓,農民收入增幅緩慢,農業經濟效益提升艱難,玉米、大豆、小麥等原來暢銷全國並有大量出口的主要農産品,都遭遇到了賣難的尷尬。

    據黑龍江省統計局的資料,全省小麥、玉米的産量和外銷量急劇下降。1998年小麥的産量為285.2萬噸,2001年只有93.8萬噸;外銷量也從1998年的17.4萬噸降至2001年的8.7萬噸。玉米外銷量則從127.6萬噸降到67.9萬噸。吉林省糧食局提供的情況表明,全省調銷省外的糧食在1991年達到65.5億公斤的歷史最高記錄,但到了1998年又降到歷史最低的13.3億公斤。目前全省庫存糧食已達到200多億公斤。

    “以前是全國的客商到府求咱賣糧,現在是咱千方百計地求人家買糧。”這的確是農業“東北現象”的真實寫照。 

    “東北糧食”怎麼了

    東北的糧食陷入賣難重圍,其中有國內農産品相對過剩、城鄉居民飲食結構改變和外國廉價農産品衝擊等因素的影響,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內因。東北是我國農民每人平均耕地最多的地區之一,但傳統的農業生産經營觀念,落後的生産和管理技術,呆板的行銷手段和低下的市場應變能力,造成了東北農産品品質下降、生産成本過高,市場競爭力脆弱,從而失去了國內外的部分市場。

    20世紀80年代,吉林玉米的平均含水量只有10%左右,到90年代隨著越區種植的大量出現,玉米的含水量增加到平均18%以上,僅烘乾費用每年就需要1000萬元以上。東北的春小麥因長期忽視了品種的改良換代,面筋含量低而日益不受客商的青睞,加上收購時不分品種品質一秤過,客商隨便抓上一把就能挑出好多個品種,因而失去了市場信譽。東北是我國的大豆主産區,播種面積佔全國的30%強。但全國的榨油産業帶已經從東北地區南移至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國4000萬噸左右的榨油能力,東北已佔不到三分之一,這意味著不少國內的榨油加工企業是在利用進口大豆進行生産。 

    “三箭齊發”突重圍 

    農業“東北現象”不僅反映出了我國農業的深層次矛盾,同時也在昭示著我們要認清形勢,加快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儘快走出困境。目前,東三省的幹部群眾不但已經認清了自己在世界農業生産和銷售領域的位置,同時正在“三箭齊發”突重圍。

    首先,東北地區全面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優良品種的比例。黑龍江省的糧食種植面積已從2000年的79.8%,下調到79%以下,還計劃在今明兩年繼續下調。東北三省不僅引進小麥、大豆、玉米的優良品種,同時還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在研究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業機械的基礎上,大力普及推廣。

    隨著農業高新科技全方位的提升,東北大米、東北大豆等傳統産品又逐漸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其次,以肉、奶為突破口,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東北的土地肥沃,糧食總量大,不僅畜産品在國際市場有很強的競爭力、國內的牛奶和奶製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發展畜牧業和牛奶加工業還可以為剩餘糧食找到一個高附加值的轉換途徑。為此,東北地區的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近年來有了長足的進步。2000年,黑龍江省的畜牧業總産值已達131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30%;遼寧省和吉林省的農産品加工企業都超速發展,形成了一批年加工能力在20萬噸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

    第三,誠邀客人當主人。最近有消息稱,一些南方的省市都計劃把自己的“糧倉”建在東三省。為什麼?一是因為東北的糧食多、品質逐步提高、供貨有保證,南方部分省市可以放心地利用有限的耕地去搞別的産業結構調整。二是東三省鼓勵橫向聯合發展、互利互惠的優惠政策和法治環境日臻完善,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大。目前,除上海光明、內蒙古伊利等國內乳業巨頭已在東北建立生産加工基地外,還有糧食、食品、味精、罐頭等一些國內加工企業準備揮師北上,在東北這片肥沃廣袤的黑土地上擴張發展。

    雖然農業“東北現象”還沒有完全突出重圍,但東三省近兩年來的嘗試正在取得積極的成果。據悉,2001年,東三省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有望停止下跌的趨勢,實現恢復性增長。

    《經濟日報》2002年1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