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北現象"令人關注

    面對國際農産品競爭,曾經市場不敗的東北玉米、大豆等農産品近來大量積壓,從原來行銷全國到現在難進山海關,逐步丟掉了市場份額,經濟界人士稱之為“新東北現象”。

    

      十年前,東北工業因不適應市場經濟出現的“東北現象”牽動人心。十年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東北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差的問題愈發突出,“新東北現象”令人焦心。東北三省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糧食總産量最高曾達660億公斤,商品量約佔全國的40%。但近年來,東北商品糧中的外銷份額從過去的40%降至不足20%。

    

      新年伊始,記者在我國最大的榨油企業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看到,深黃色、油乎乎的南美大豆被吸糧機從一艘遠洋巨輪上源源不斷地吸入糧倉。而一艘滿載色拉油的貨輪正從碼頭鳴笛啟航駛向內地。公司油脂部經理張進軍説:“一船5萬噸大豆也就夠用一週,要是用東北大豆,這麼大的量採購都成問題。”

    

      日益增加的國內需求吸引著外國農産品源源涌入。海關一位工作人員憂心忡忡地説,1998年我國凈出口大豆100余萬噸,2001年已進口大豆近1400萬噸,這相當於國內大豆一年的産量。一位農業專家估計,東北三省的大豆如今有七成積壓在農戶手中。

    

      隆冬時節,記者驅車在關東大地看到,林立的烘乾塔成為一道獨特風景線。前些年,過分追求農産品産量的生産理念種下了“病根”,大量越區種植晚熟品種,使國內品質最好的東北玉米變成了市場滯銷的“水苞米”,烘乾費用使玉米成本陡然增加。成本過高讓東北農産品失去市場青睞。據統計,美國每公斤大豆成本是0.8元,而東北大豆成本比美國高一倍。

    

      落後的産銷方式讓東北農産品在競爭中屢屢敗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張增敏説,“混種混收”是東北小麥和大豆走麥城的重要因素。他曾從一個糧倉中抓了一把小麥,一數竟有10多個品種,“混合麥”磨出的“糊塗面”無人問津。

    

      正像當年的“東北現象”並未將東北工業壓垮一樣,如今東北廣大幹部群眾正在國際分工中尋找東北農業的新支點。吉林德大公司吃入玉米、大豆,吐出肉雞和酒精澱粉,黑龍江省望奎縣的綠色生豬則拱開了上海市場。黑龍江省副省長申立國説,我國畜産品成本低於國際40%,東北的出路就在於變成“肉山奶海”。

    新華社2002年1月13日


新春東北冰雪完全之旅
CBA花絮-東北虎客場拿下奧神 孫軍氣凱瑞
東北虎進了廈門醫院兒科病房
“東北大米”暢銷江南
兩岸動物交換可望成真 熊貓東北虎將入島
東北降罕見“黃雪”
今天大鯊魚北伐東北虎 北京鴨遭遇火牛陣
深圳減少東北方向航班
滑雪的好時候到了——東北篇
成都"東北奇人"用眼皮拉動汽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