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報道:電信拆分VS廣電整合

    上篇

    電信拆分

    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的同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電信體制改革方案。根據該方案,中國電信現有資源將被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方部分和網通、吉通重組為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南方部分則保留“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名稱,繼續擁有“中國電信”的商譽和無形資産。這樣,重組後的中國電信業就形成了包括網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聯通、鐵通以及12月19日在京掛牌的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在內的“5+1”的市場格局。

    1999年2月,資訊産業部曾將中國電信拆分為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星通信公司等3個公司,並將尋呼業務併入聯通公司。此後,為強化競爭,政府又給網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鐵通公司頒發了電信運營許可證,初步形成了電信市場分層競爭的格局。但由於分層市場上壟斷力量依然較強,新運營商並沒有給電信業帶來有效的競爭局面。

    這一次,情形稍有不同:重組後的兩大集團公司不僅擁有中國電信已有的業務經營範圍,還可以在對方區域內建設本地電話網和經營本地固定電話等業務,並相互提供平等接入等互惠服務。南北兩部分按光纖數和信道容量分別擁有中國電信全國幹線傳輸網70%和30%的産權,以及所屬轄區內的全部本地電話網。

    “這次拆分更像是為了在外資進入前搶佔資源,以便在拆分結束後到海外上市或等待外資參股,而不是破除電信在固話領域的壟斷。”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韓德強教授對記者表示。

    “成立網通的初衷是為了打破中國電信的壟斷,但現在網通自身也變成了新壟斷者。重組之後,網通能否不被電信同化而保持以往的創新機制,這是很令人擔心的。”一位參與方案起草的專家説。按照國務院電信改革計劃,分拆中國電信只是電信業全面重組的一個序幕,下一步就是在國內組建4家電信寡頭,將其他運營商和專用網劃到電信、網通、移動、聯通旗下。至於廣電網路,也有可能被重組進四巨頭資産裏,甚至單獨發放牌照成為第五電信。

    目前在固網業務中,中國電信集團幾乎佔有100%份額;在移動業務中,中國移動佔有76%市場份額,聯通只有24%;在IP電話中,50%份額屬於中國電信集團;在尋呼業務中,聯通獨佔87%。並且,所有這些電信運營商都是國有企業,幾乎沒有私人企業或者民營企業。

    惟一的變數來自於外資企業。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後,國外資本將會對增長較快的電信業務進行資本滲透,藉以瓜分中國電信版圖。當然,在中國加入WTO的最初幾年,外資還不可能單獨闖入,而是會採取與國內運營商合作或結盟的方式。不久前愛默生公司斥資7.5億美元收購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科技的子公司AvansysPower,以及阿爾卡特以3.12億美元控股上海貝爾,就是例證。

    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對電信業的入世承諾中,上海、廣州及北京允許增值服務?含網際網路服務?與尋呼業務中合資企業中外資佔少數的30%股權;入世一年內推廣至成都、杭州、青島、深圳等14個城市,外資持股可增至49%;入世兩年內取消地域限制,外資持股可增至50%。移動話音與數據業務等基本業務將同時放開,外資可逐步在合資公司中持股達到49%。

    總之,不管是通過資本市場間接進入,還是通過和主體運營商合資合作直接進入,外資對國內電信增值業務、滲透數據和移動業務(一年後)、基礎電信業務和基礎設施業務(兩年後)以及長途和國際電信業務(四年後)的滲透都將是不可避免的。拆分後國內電信運營商的新壟斷地位能保持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中篇

    廣電整合

    12月18日,中廣影視傳輸網路公司正式成立。作為不久前成立的中國廣電集團旗下五大主體單位之一,中廣影視傳輸網路公司註冊資本4個億,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控股,中央三台出資,是在原國家廣電總局廣播影視資訊網絡中心、衛星傳播中心和中廣影視衛星公司的資産和業務基礎上重組設立的。

    中廣影視傳輸網路公司目前直接擁有3.8萬公里的國家廣播電視光纜幹線,租用24個衛星轉發器,傳送著46套電視節目和100多套廣播節目,通過300多萬公里的全國有線電視網連接著1億多有線電視用戶。

    中廣集團的組建旨在統一全國數千個地方性有線網路,但這顯然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因為國內的廣電網是在行政力量推動下,分層自籌資金舖設的。在寬頻接入、電信增值業務等巨大的利益面前,讓這些廣電諸侯拱手讓出嘴邊的肥肉,談何容易。胡正榮教授就此評價説:“國外的媒介集團多是在市場細分逐步成熟、市場經濟手段足夠強大的情況下成立的,是瓜熟蒂落的結果。而我們現在的改革則是從上到下,強捏式的。”

    一位專業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國目前為數眾多的地方性有線電視網路系統不光對有線電視網路自身發展十分不利,而且容易給國有資本、民間資本以及外資進入該行業提供機會。在上市公司中,像電廣傳媒這樣的廣電嫡系,就表示要在基本整合完湖南省內的網路資源後,把觸角伸向外省,通過增發新股等手段來收購、整合有線網路,以便與中廣有線抗衡。據統計,湖南省有14個地市有線網,而電廣傳媒就收購了其中的9家,其用戶數為213.63萬戶,佔全省用戶總數的64.6%。除此之外,中信國安、青鳥天橋、聚友網路等國有控股公司近來也加快了對有線網路的投資,從而給中廣集團統一全國有線網路的夢想帶來了新的變數。

    為了徹底解決廣電網路的諸侯割據,廣電總局準備借剛剛成立的廣電集團來完成對各省有線網的收購,再由各省公司對地市網路進行收購,以便逐步清理系統外資金。但要將這些系統外資金趕出去,所需的資金缺口之大將是難以想像的。

    有專家指出,要打破廣電的壟斷,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首推電信,最有效的方法則是雙方對稱進入。然而,一直以來,資訊産業部與廣電總局在對稱開放、雙向進入等三網融合問題上都沒有達成共識。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曾表示:“廣電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對外開放的,在中國加入WTO的條款中,也沒有規定廣電要對外開放,而WTO條款中規定了電信必須要對廣電開放。”

    顯然,不能達成共識的原因不在技術,而在於體制。廣電網在堅持其非對稱準入原則時所表現出的尷尬,實際上是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場手段所必然要遭遇的尷尬。

    下篇

    民航重組

    有跡象顯示,久拖不決的中國民航重組方案還可能繼續拖下去,甚至出現新的變數。

    “重組方案遲遲得不到落實的主要原因在於,兼併中遇到了來自地方利益的層層阻力,為此,國家計委正考慮新的重組方案。”一位消息人士説。

    民航重組方案是民航總局於今年4月份公佈的。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分別以國航、東航、南航為中心,組建三大航空集團。其中,以國航為基礎,聯合中航、西南航組建新的航空公司集團,重組後,資産總額560.5億元;以東航為基礎,聯合雲南航,兼併西北航,組建新的航空集團公司,重組後,資産總額473億元;以南航為基礎,聯合北方航、新疆航組建新的航空集團公司,重組後,資産總額501億元。如果重組成功,三大集團的市場佔有率將由目前的60%提高到80%。

    根據重組方案,東航要兼併西北航,然而西北航目前負債高達30多億元人民幣,東航方面顯然不願意背這個包袱;而西北航因實施債轉股無望,也對兼併失去了興趣。至於國航,也在與中航的合作問題上陷入了僵局。三大集團中進展較好的只有南航與北方航的合作。

    儘管重組方案久拖未決,但游離于三大航空集團之外的地方航空公司還是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紛紛抱團組建地方民航集團:今年早些時候,海南航空兼併了新華航空和長安航,上海航和山東航等5家航空公司則組建了中天航空集團。海南航空董事長陳峰的話可謂一語中的:“中國民航正在經歷50年以來最大的變革。以三大集團為主的重組實際上是要把中國航空市場的份額重新瓜分一遍,在三大集團面前,中小航空公司將很難生存。”

    實際上,我國航空運輸市場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壟斷,而是過度競爭。航空運輸生産資金、技術、資訊高度集中和其公益性、軍事性的特點,決定了民航只有在寡頭壟斷的狀態下,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民航重組方案,其實質就是要促成我國航空市場向寡頭壟斷轉化——在發達國家,民航也基本上是處於寡頭壟斷的狀態,近年來世界民航出現的並購熱潮更反映了民航壟斷程度不斷提高的趨勢。

    “我國民航當前存在的問題就是壟斷程度低,過於分散的市場結構不僅無法形成規模效益,而且造成過度競爭。將原有的10家直屬航空公司重組為三大航空集團,這是走向高度集中的壟斷,但並不意味著否定競爭。”一位航空界人士對記者表示。

    就三大集團而言,最大的競爭者無疑是外資。民航總局曾于1994年規定,外資入股內地航空公司股權最多不超過35%,持有機場股份不超過49%。隨著中國加入WTO,對外資的限制將進一步縮小。據悉,民航總局正在制訂新的規定,外資持有航空公司的股權進一步擴大到49%。換句話説,在壟斷程度極高的民航業,中國將逐步實行允許外資控股的政策。

    並非尾聲

    郵政變革

    1999年是郵電分營後中國郵政獨自上路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國郵政完成了全國郵政系統的組建,確定了三年扭虧目標,表現得還算不錯。但獨立運作和不斷走向市場的代價卻是國家財政補貼的逐年減少。

    國家郵政局辦公室新聞宣傳處調研員王冀魯告訴記者,與國外郵政相比,中國郵政承擔的普遍義務範圍之廣、內容之多、義務之重,在世界各國中可以説無出其右。於是,不能丟開普遍服務而獨善其身的中國郵政這些年一直在虧損著。

    虧損的結果,郵政在各大塊業務上的投入不得不大幅減少。中國郵政想到了上市。鋻於中國郵政目前還未實現收支平衡,有分析人士認為,將整個業務全部上市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最現實的辦法是實行分拆上市。 “中國郵政不妨集中人財物,重點扶持郵政特快,將EMS改制為股份公司,以便使之符合上市要求。郵政特快上市以後,利用融得的資金,就可以發展其他業務了。” 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呂廷傑博士這樣對記者説。

    早在10年前,中國速遞市場的大門就已打開了。全球最大的4家速遞公司DHL、TNT、UPS、FEDEX都先後在我國設立了合資公司或辦事處。雖然目前僅獲准經營國際速遞業務, 可在“入世”後就可獨資經營包括文件業務在內的其他速遞業務。這些海外巨無霸憑藉著低於EMS10%至15%左右的價格優勢,尤其是先進的“物流”和金融上的管理經驗,在與中國郵政EMS的對壘中將握有極大勝算。

    目前,中國郵政EMS業務量居全球EMS第三位。中國郵政所獨具的資訊傳遞、物品運送以及資金流通功能,是其在細分市場上精耕細作的有力武器。不過,EMS的資源優勢並不能保證郵政在電子商務配送市場上佔有絕對的優勢。“EMS要想把市場做細,上述三大功能還有待進一步整合。”北京科技大學物流研究所所長吳清一教授説。

    有專家建議中國郵政按這樣一種方法來重組現有業務:先將屬於普遍服務的信函、黨報黨刊發行以及機要通信、義務兵通信等業務劃分出來專營,再將有競爭性的特快專遞、集郵、報刊零售、廣告信函以及電子郵政、物流配送等業務剝離或分拆,組建集團公司,實行專業化經營,直至包裝上市。

    其實,早在郵電分營之時,國家郵政局就已提出政企分開、實行企業化運作的思路了。但囿于國有機制的局限,分營後郵政的傳統業務並沒有多少起色。現在,當WTO已然走入國門之際,扭虧、重組、轉型、改制、上市,種種舊病新痂纏繞在一起,使中國郵政的轉型之旅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也留下了太多的懸念——在完成艱難的轉型之後,中國郵政還能繼續保有其龐大的市場份額嗎?

    〈經濟觀察報〉2002-01-06 (王宏亮)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