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青年紛紛走上反美戰場

    在過去的10年中,成千上萬的沙特青年離開國土,去進行一場伊斯蘭聖戰。雖然明知這些人要去對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但是,沙特政府領導人並沒有阻止他們,

    沙特青年在阿富汗、車臣、科索沃和波黑接受訓練並加入聖戰組織,他們在過去的6年中至少製造了4起襲擊事件,目標都是針對美國,地點分別在沙特、肯亞、坦尚尼亞和也

    門。而沙特政府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制止他們的暴力行動,直至今年10月美軍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後,政府才開始拘押打算參加聖戰、反擊美國的青年。

    《紐約時報》認為,在此以前,沙特王室一直在平衡其外交和政治政策,用包容政策解決衝突問題。政府沒有採取措施鎮壓好戰的教士及其追隨者,政府擔心這樣的舉動會激怒宗教勢力、從其他戰場歸來的反叛者以及人數日增的失業大軍。在沙特政府看來,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又不得罪將西方國家視為伊斯蘭利益威脅的保守人士,都是其外交政治政策的重點。

    而美國也在權衡利弊。美國是沙特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沙特則是美國的第一大石油供應國,美國石油進口的18%來自沙特。因此,美國不敢對沙特王國採取貿然行動。雙方在分歧問題上一直採取克制和謹慎的態度。

    911恐怖襲擊使世界各國都警醒了。在阿爾-凱達組織出沒的國家,情報和安全機構早就注意到了恐怖行動的苗頭,但只是將其作為本國內部事務處理,而沒有採取全球聯合打擊行動。然而,結果就是:在本拉登對美國發起的最為沉重的911恐怖打擊中,歐洲成為拉登的前線基地,沙特的大量狂熱支援者成為拉登的恐怖行動人選,美國則成為脆弱的被攻擊對象。

    911恐怖襲擊後,美國和沙特官員都感到,沙特一直以來維持均衡、姑息縱容的立場不能再持續下去。於是,沙特宣佈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斷絕外交關係。雖然塔利班政權與阿爾-凱達組織關係極為密切,但它屬於奉行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遜尼派,與遜尼派教徒佔人口85%的沙特十分親近。911以前,沙特是承認塔利班政權的3個國家之一。

    克林頓政府時期負責中東政策的國務卿助理馬丁安迪克稱,沙特政府這種“只要不在國內惹是生非,政府可以袖手旁觀”的政策,“使沙特人和沙特王國生活在更為安全的世界中”。“我認為,他們(沙特)不是有意要威脅美國,但是事實正是如此,他們正在輸出麻煩製造者,正在輸出他們的極端意識形態。”

    對此,一名沙特前高級官員指出,政府已經把聖戰者視為棘手的問題,並試圖同外國政府合作,控制他們的行蹤。但是這些沙特青年無所不能,什麼障礙都無法阻止他們。“根本沒有理由,也沒有辦法阻止他們去參加聖戰。”

    西方官員稱,雖然控制聖戰者的行蹤不太可能,但沙特政府可以積極採取措施,辨別潛在的恐怖分子和聖戰者,以便提早採取行動制止他們的恐怖行為。美國官員也指責稱,參與911恐怖襲擊的15名沙特人,沒有一個受到沙特政府的特別關注,而其中2人卻已引起了美國國務院的注意,並列入反恐名單中。但這裡並沒有沙特政府的功勞,美國注意他們是因為這2人與“科爾”號驅逐艦被炸案的嫌疑人有聯繫,後來在馬來西亞被捕受審。

    911恐怖襲擊後,美國和沙特密切合作,幾乎天天都交換意見,互通調查取證的進展。但雙方仍舊採取萬分謹慎的態度,美國仔細地詢問,沙特小心地回答。美國官員稱,在雙方的會晤中,“沙特官員每次都擠出極少的、且無關痛癢的情報”。

    這種謹慎無可厚非,沙特是伊斯蘭聖地所在,西方世界對眾多沙特人來説依舊是格格不入。雖然海灣戰爭以後,沙美關係有進展,但依舊在一系列問題上分歧很大,例如,以色列和伊拉克問題,美國駐沙特的軍隊問題,以及反恐問題。特別是在反恐問題上,沙特覺得美國不太尊重自己的國家主權。

    《紐約時報》指出,正如沙特一名教長所説,聖戰狂熱分子不都源自沙特,“想要保衛穆斯林世界,併為之浴血奮戰的強烈渴望,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激蕩”。若是美國撕破了臉,對沙特採取強硬措施,效果可能也不會好到哪兒去。只有聯合全球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反恐才是上策。

    中國日報 2001-12-2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