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顯現國際會展中心魅力

    APEC餘音在耳,工博會又閃亮登場,漢諾威國際車展也即將撩開面紗……此起彼伏的國際性會議和展覽,使上海日益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並開始顯現出國際會展中心的魅力和風采。

    上海會展業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迅速崛起,已成為上海國民經濟的助推器和新亮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的專業會展公司寥寥無幾,每年舉辦的大型會展不過十來個。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性或國際性會展數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遞增,去年就達200多個。專業的會展公司、搭建公司、運輸公司已逾百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

    舉辦國際性展會的頻率和規模是衡量一個城市國際地位的尺規之一。APEC可謂是上海會展業的“點睛之筆”,不僅展示了上海組織高規格、大型化國際會議的實力,而且空前提升了上海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而新近落成的、位於浦東的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則如一艘“航母”,將使上海會展業駛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由上海與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杜塞爾多夫展覽公司、慕尼黑展覽公司聯合投資興建和經營。這是德國三大展覽公司首次聯手投資中國展覽市場,顯示了對上海會展經濟的信心。中心一期工程投資近1億美元,建成4個無柱單層結構、凈高11米的展廳,堪稱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晶。全部工程完成後,將形成由17個展廳組成、展覽面積達25萬平米、亞洲最大的綜合性現代化展覽城。

    漢諾威(中國)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錢軍説:“毫無疑問,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建成,將有助於上海向國際會展中心城市邁進的步伐。而德國展覽‘軍團’的加盟,將帶來新的理念和模式,有助於培育一批國際品牌展。”

    方興未艾的上海會展業,有力促進了中外技術合作、資訊溝通、智力激蕩、貿易往來、人員互訪和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上海國際展覽中心總經理陳先進介紹,會展業對酒店、交通、餐飲、旅遊等相關産業具有1:10的帶動效應,每增加1000平米的展覽面積,就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美國《貿易展覽》週刊的統計數據表明,美國一年舉辦的200多個商業展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超過40億美元。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外經貿委主任朱曉明説,在管理體制、展會規模和設施以及常年展示中心等方面,上海的國際展覽業還存在差距,行業自律機制和規範尚未形成。

    具體表現在展館建設上缺乏長遠規劃和合理佈局,上海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興建了國際展覽中心、世貿商城、農展中心、光大會展中心等新館,但展覽面積都在二三萬平米左右,而且佈局分散,加上原有的上海展覽中心,全市的展覽面積不到10萬平米。展會審批政出多門,諸如汽車展、電腦展、建材展……你辦我辦他也辦,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熱鬧鬧,實際收效甚微。由於主題雷同,資源分散,導致有的展會規模和影響日漸式微。另外,收費標準“內外有別”,對海外展商收費偏高,未給予同等國民待遇。缺乏高素質的專業展覽人才和先進管理手段,缺少與國際的資訊交流和溝通,會展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還跟不上。上海目前舉辦的國際性展會,在數量上相當於德國一年的舉辦次數,但在規模、品質和效益上差距較大。

    慕尼黑展覽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侯凱樂説,上海要成為世界會展中心,就要經常舉辦高品質的展覽,要有自己品牌的大型展覽和專業性展覽。

    此間業內專家認為,上海要真正確立國際會展中心的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務之急是與國際慣例接軌,導入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淡化行政干預,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展覽環境和競爭秩序。要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優化配置展覽資源,走國際化、專業化、大型化、品牌化、網路化之路,力求將國際標準的展覽空間、硬體設施和國際水準的管理服務熔于一爐,使會展業對外開放的窗口功能、資訊交流與技術合作的橋梁作用、帶動相關産業的倍增效應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

    新華網 2001-12-0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