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保護濕地生態環境

    已是初冬時節,銀川平原的大西湖、寶湖和鳴翠湖等一望無際的濕地上,還有越冬野鴨滿天飛、風吹蘆葦飄、水波鱗鱗的壯觀畫卷,令遊人流連忘返。這得歸功於銀川市近年來對濕地資源著力保護。

    據銀川市環保局局長孔紹真介紹,作為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的集中聚集繁衍地,濕地具有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蝕和改善生態環境等多種功能,在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降解污染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被譽為“地球之腎”。地處黃河中游的銀川平原有著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樣性等特點于一體,曾有“七十二連湖”之美譽。目前,平原腹地還擁有近50萬畝濕地和800余種動物、植物、昆蟲及魚蝦,其中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和白尾海雕等均屬珍稀物種。

    然而過去,在銀川主要濕地周邊地區,長期以來存在著開荒種田、蓄水外排的現象,直接威脅到濕地的生存狀態,“七十二連湖”也不見了。針對這種行為,近年來,銀川市建立了濕地保護辦公室,實行領導目標責任制度,同時對濕地管理實行立法,發佈保護濕地公告,嚴懲破壞濕地的行為;規定濕地周圍地區一律停止開荒,制止亂墾濕地的行為,禁止在濕地內捕獵鳥獸等;並在黃河沿岸、鳴翠湖和西湖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另外,銀川市把保護濕地資源與當地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開展生態旅遊,積極發展養魚、養蝦業,成立漁業聯合社和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發展休閒漁業、設施漁業和特色養殖,將成片鹽鹼低窪湖沼變成了碧波盪漾的連片魚塘,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目前全市水産養殖面積已發展到8.5萬畝,年産量達2.1萬噸,70%以上外銷,漁業産值達1.26億元,漁民收入達到了3800元。

    今年,銀川市環保局經過調查研究,制定了《銀川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準備採取建設長期動物監測點、水質監測點和生態建設示範區等各種保護措施,爭取用五年時間,投入8600多萬元,將32252公頃濕地面積保護恢復,基本遏止人為因素導致的天然濕地下降趨勢。重點保護建設好15處濕地。對已經被圍墾開發的濕地,逐步有計劃地退田,恢復濕地。同時採取措施,恢復一批已經退化的濕地,使其發揮生態功能效益。

    孔紹真説,今後必須在銀川市建立濕地檢測與保護系統,促進銀川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人民一個“天藍、地綠、水清、城凈、居安寧”的生態環境,十年內,樹起“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塞上鳳城”新形象。

    新華社 2001年11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