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拒絕傳統藝術?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是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連日來,記者在廣西南寧市採訪國際民歌藝術節、第七屆中國戲劇節時發現,青少年並不是不喜歡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而是我們在教育方法上,還缺乏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

    昨天上午,記者在南寧市南湖廣場看到,幾千名中小學生正在放飛2000只戲曲臉譜風箏,色彩鮮艷、形態各異的臉譜,在藍天的映襯下栩栩如生。

    由南寧市8000名中小學生參加的“戲曲臉譜風箏扎制和放飛比賽”,是正在南寧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戲劇節的一部分。中國戲劇協會會員、廣西著名戲曲臉譜研究專家高立根説,這次活動很受孩子們的歡迎,製作得這麼好,出乎意料。這説明只要在教育方法上創新,青少年是不會拒絕古老的藝術的。

    南寧市31中初一年級學生鐘榕蓉對記者説:“以前我對京劇一點兒也沒有興趣,覺得難懂。現在通過做臉譜風箏,學到了很多京劇知識,覺得京劇很美。”

    另一位叫陳芬的學生説:“大人演的京劇我覺得很高深,但是如果是小孩子演的京劇,我就很喜歡看,因為小孩子演京劇這一形式讓我覺得既親切,又新鮮。”

    專程來參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日本民謠歌手三宅良二、三宅真裏子夫婦對記者説,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日本,青少年對民間歌謠越來越陌生了。為了普及傳統文化,日本的藝術家採取了青少年易於接受的方式給年輕人灌輸傳統音樂,比如用西洋樂器來演奏民歌,讓年輕一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界的專家認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而且是全社會的事。社會各界都應該為此而努力,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得到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最近,圖書市場上有一套名為《新京劇故事》的書很受少年兒童的歡迎。它結合了傳統京劇臉譜與現代卡通、漫畫的形式,繪畫、造型兼顧了京劇形式與兒童趣味指向,使讀者了解京劇形式、內容及其包含的民族道德和文化傳統,這是個可喜的現象。

    一位從事音樂教育的中學教師説:“時下不是有一個詞很流行嗎?叫‘新民樂’。可惜都是為成年人而作的,要是作曲家能專門為青少年創作一些‘新民樂’作品,讓青少年多認識民樂,多好啊。”

    “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很受青少年歡迎,是交響樂啟蒙教育的好作品。它以不同樂器代表童話故事的不同角色,許多人是通過它走進交響樂的殿堂。外國人有這麼經典的交響童話,那麼,我們能不能也為青少年創作一些‘民樂童話’呢?”

    這位教師的話值得深思。

    

    新華社2001年11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