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江澤民會見阿羅約

    國家主席江澤民今天在人民大會堂與菲律賓總統阿羅約舉行會談,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就兩國關係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取得了廣泛一致。

    江澤民首先對阿羅約訪華表示熱烈歡迎。他説,一個多星期前,我們在上海進行了很好的會晤,今天在北京再次見面感到十分高興。他對阿羅約多次表達加強對華合作的願望表示讚賞。

    江澤民積極評價兩國關係。他説,中菲兩國比鄰而居,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早在唐宋時代,兩國就開始了貿易往來。歷史上,中國東南沿海不少居民僑居於菲,與菲律賓人民和睦相處。可以説,中菲兩國有著親戚般的關係。

    江澤民説,中菲建交26年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長足進展,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切實利益。我們對兩國關係取得的成果感到滿意。中國政府重視與菲律賓的關係,在新世紀裏,中方願與菲方一道,根據雙邊合作《聯合聲明》確定的方向,在睦鄰合作、互信互利基礎上發展兩國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合作。江澤民建議:

    一、繼續保持兩國高層交往和接觸,同時增加雙方各個層次的交流。歡迎菲律賓政府、議會、學術界和新聞界等各界人士多到中國訪問,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與信任;

    二、深化各個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擴大在貿易、農業、投資等領域的互利合作,積極拓展在消除貧困、資訊通訊、旅遊、司法、打擊跨國犯罪和漁業資源開發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三、妥善處理分歧。對於兩國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要站得高,看得遠,從兩國友好關係的大局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冷靜、客觀地加以對待。

    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中菲兩國都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存在廣泛共同利益。在新形勢下,雙方應加強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東盟-中日韓領導人會晤和東盟地區論壇等場合的溝通與配合,為促進國際和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作出貢獻。

    在談到兩國經貿關係時,江澤民説,近年來中菲經貿合作發展很快。兩國的貿易往來、相互投資和工程勞務承包合作都保持著快速增長。農業合作進展顯著,前景廣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這首先對中國的鄰國是有利的。在投資方面,我們歡迎菲律賓企業繼續來中國、包括中國西部投資。中國政府將鼓勵具備實力的中國企業到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投資。

    阿羅約感謝中方的熱烈歡迎和週到接待。她贊成江澤民主席關於加強兩國關係的積極設想。她説,她此次訪華是要向中方傳達一個重要資訊,即菲方願與中國發展長期、健康和全面的友好合作關係。

    阿羅約説,菲中在地理上是近鄰,血緣和文化上是親戚。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發展很快,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重要利益,同時,雙方仍存在進一步發展關係的巨大潛力,合作前景廣闊。菲方願與中方共同努力,進一步增強相互信任,拓展新的合作領域。

    阿羅約積極評價中國的建設成就。她説,中國已經在亞洲和世界範圍內成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角色。菲方相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不僅將使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發揮更為積極和重要的作用,也將為進一步擴大菲中經貿合作提供良好的機遇。她希望兩國在傳統産品貿易的基礎上,開拓新的經貿合作渠道,增加相互投資,積極尋求人力資源建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雙方還就南海問題交換了意見,一致認為:不能因兩國間存在的具體分歧而影響中菲關係的大局。雙方同意繼續通過現有的雙邊渠道,和平談判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意共同努力推進制訂南海地區行為準則的進程,以進一步維護南海地區的穩定。

    雙方還同意在非傳統安全,以及打擊跨國犯罪等領域加強合作。

    阿羅約對中國成功主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即將加入世貿組織和申奧成功再次表示熱烈祝賀。

    會談前,江澤民主持儀式歡迎阿羅約。

    參加歡迎儀式和會談的有: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外交部長唐家璇、公安部長賈春旺、中國駐菲律賓大使王春貴、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外經貿部副部長安民等。

    參加歡迎儀式的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雲,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

    會談後,江澤民主席和阿羅約總統出席了簽字儀式。兩國有關部門負責人簽署了中菲兩國引渡條約,中菲兩國政府關於打擊跨國犯罪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中菲兩國政府關於打擊非法販毒及濫用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及管制易制毒化學藥品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與菲律賓體育委員會體育合作諒解備忘錄,兩國外交部就菲律賓在上海設立總領事館事互換照會,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與菲華工商總會合作協議,中國貿促會與菲律賓工商會合作協議以及中國工程與農業機械進出口總公司與菲律賓政府關於巴納望泵站的貸款協議等合作文件。

    

     新華社 2001年10月3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