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泡沫有40% 主要是壽險業

郝演蘇是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

他説,目前保險業的泡沫有40%,而且,他進一步點明,泡沫的主要製造者是壽險業。

我猜,郝演蘇的觀點會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反應劇烈,拍案而起。而另一種則是,冷淡處之,不屑一顧。

而我認為,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可取的。

據説,郝演蘇起草了一個報告,打算在年底上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希望通過它來提醒決策者,要及時擠出這些‘泡沫’,讓保險産業健康發展。”

泡沫,而又是40%。這可不是個小數字。那麼,究竟有沒有泡沫?如果有的話,泡沫該有多少?

其實,説起泡沫,但凡沾著金融的行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就像啤酒不能沒有泡沫一樣,金融領域如果沒有泡沫的話或許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泡沫一旦氾濫,那麼行業必然面臨危機。所以,我們在看待郝演蘇觀點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這樣的謹慎心態。

據中國保監會統計,2003年,我國實現保費收入3880.4億元,其中人身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011億元,同比增長32.4%;財産保險保費收入是869.4億元,同比增長11.7%。

這種成績在郝演蘇看來,卻不過是一種表面繁榮。

他的觀點就是,西方國家是在保障型保險産品基本飽和的市場環境下轉向理財型産品的,中國保險業卻跨越性地選擇了大面積開展類似的理財型保險業務。

依據是,在2003年的人身險保費中,分紅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為1670.01億元,超過了人身險保費收入的一半。

按照這樣的邏輯,郝演蘇推出了自己的結論。

但是,對於40%的定量結論,人們卻不應該輕易認同。首先,是否存在一個郝演蘇所稱的“國際統計口徑”還是個未知數,因為不同會計準則下所得出的統計口徑是不同的。其次,各國監管部門依據國情制定的保費統計口徑是因國而異的。

作為金融産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保險業必須和整個資本市場乃至宏觀經濟整體之間結成互動關係。

關係就在於:保險業發展需要健康的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背景,反過來,宏觀經濟背景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也需要保險業的積極貢獻。

在資本市場問題多多的時候,要人們相信保險沒有泡沫是不太現實的,同樣,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於經典經濟學增長理論而依舊健康發展的現實情況下,也不應該對40%這樣扎眼的數字過於緊張和敏感。

所以,我們應該用謹慎的心態看待這個問題,那種不屑一顧或者拍案而起的態度或許都是不可取的。(張立棟)

《中華工商時報》 2004年10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