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藥品招標為何難盡人意

    藥價虛高不下,假劣藥品氾濫,“回扣”等不正之風盛行……我國藥品流通領域的種種問題,已嚴重侵害患者利益,造成公費醫療和社會醫療保險的沉重負擔,並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

    人們普遍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購銷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暗箱操作使藥品購銷過程失去有效監控,從藥品定價直至醫生開藥,其間藥廠、藥品批發商、醫藥代表、醫院和醫生,甚至有的政府部門均以各種名義層層加碼,使藥價嚴重虛高,最後讓患者來“買單”。據調查,在傳統的藥品流通體制中,藥廠生産成本只佔最終藥價的30%,醫院、零售商的利潤佔30%,其餘40%都是流通成本,而其中30%以上屬於不良成本。

    藥市混亂,良策何在?去年開始,政府有關部門將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作為藥品流通體制改革、整頓藥品市場秩序的突破口,希望用“陽光”照亮“暗箱”,讓藥品購銷公開進行。去年7月,衛生部、國家計委聯合發佈《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採購試點工作若干規定》,衛生部發出《關於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採購試點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快推進藥品招標採購工作,並把河南、海南、遼寧和福建廈門等省市作為國家試點地區,其他地方也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嘗試。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目前藥品集中招標採購的形式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由數家醫療機構聯合組織的藥品招標採購。另一種是醫療機構委託招標代理機構組織、運用網路資訊平臺進行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

    目前採用較為普遍的是第一種方法,並取得一定成效,中標價格比原來的藥品進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由於利益的驅使,在這種招標中既是買方又是主辦者的醫療機構很容易操縱招投標的過程,也就難以避免暗箱操作和不合理行為。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在藥品招標活動中,通過種種不規範的手段,拚命壓低醫藥生産企業的中標價,同時並不降低對患者的藥品零售價,這樣醫院的利潤空間反而比招標前變得更大。南方某市13家醫院去年6月份聯合招標,在中標的199種藥品中,只有12%的藥品微利,其餘藥品中標價都低於銷售成本。北方某市衛生部門提出的一些藥品招標價格,僅為這些藥品批發價的10%左右。不少藥品生産、銷售企業説:“像這樣招標,中了標的是找死,不中標的是等死。”

    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的一位負責人説,除去藥品招標中的競相壓價,無序競爭,不少地方還存在招標主體混亂的狀況。像某縣衛生局中心藥庫不僅組織衛生局下屬的20多個醫療單位集中招標,而且規定招標藥品中的40%由該中心藥庫直接採購、供應和結算。與此同時,一些藥品招標採購中的不規範做法,不僅沒有剎住購銷領域的不正之風,個別地方甚至愈演愈烈。

    因此,業界普遍認為醫療機構自行招標採購只能作為一種過渡性的方式。

    與之比較,由第三方仲介機構在電子網路平臺上組織的招標採購受到普遍青睞。北京市一位三級甲等醫院的主治醫生對記者説,這種招標方式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2000年12月,衛生部等六部門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對這一做法給予高度評價。目前已有海南、北京、天津、重慶、山東、河南、遼寧、吉林、陜西、四川、雲南、青海、廣東等十余個省市利用這種辦法成功舉行了網上藥品集中招標採購,採購總金額達20億元。

    前不久,海南省通過海南衛虹醫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舉行第四次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全省縣級及縣級以上醫院、療養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共66家,全部利用網上電子交易系統進行招標採購,招標品種達2800多個。有關人士認為,這表明我國醫藥電子商務已趨於成熟。

    海南、北京等地藥品招標採購所採用的“海虹易通藥品集中採購電子商務解決方案”,通過建立一個具有強大資訊收集、加工處理能力的數據中心,以及分佈全國各地的交易網站,來構架覆蓋全國的標準化醫藥網路交易平臺,並建立完善的藥品編碼、條碼、組織機構代碼等數據交換技術標準體系,確保在全行業範圍內實現資訊資源共用。它具有藥品資訊採集與規範、會員資訊採集與管理、網上集中招標投標、專家委員會網上評標議價、網上藥品交易、配送與結算、實時交易監控以及匯總分析等多項功能。

    這種招投標方式完全由作為第三方的仲介機構操作,整個過程為“人機對話”,供需雙方不見面,招標、投標資訊、評標辦法和標準、評標結果和中標結果均在網上公佈,並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進行評標議價。這樣,使得藥品交易過程在完全透明和有效監控下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購銷雙方私下交易帶來的不正之風,消除不良購銷成本。專家委員會依據“首先是品質、其次是價格”的原則進行評標議價,不具備藥品生産、經營資格的企業投標、不合格藥品投標,一律視為廢標,從而杜絕假冒偽劣藥品進入醫療機構,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

    據海南省衛生廳長簡梁盛介紹,海南省第一次招標採用的是手工作業方式,招標8種藥品,評標用了一天;第二次招標採用電腦輔助作業,招標150多種藥品,評標用了3天;第三次招標仍然是150多種藥品,採用海虹電子商務解決方案,評標僅用1天。這表明電子商務減少了藥品購銷環節,提高了效率,從而節約購銷成本。

    中華醫學會的一位負責人認為,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隨著電腦和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僅醫藥購銷領域,幾乎所有市場領域都將納入電子網路之中。傳統的醫藥購銷方式終將被新的電子商務模式所代替。

    “陽光采購”為何難如人意

    藥品招標被稱為“陽光采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醫藥購銷領域中的不正之風,而招標制度的不完善卻讓人難以感受“陽光采購”的溫暖。

    藥品招標的“黑洞”在哪?記者近日喬裝打入藥商內部,套出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

    有的藥品企業巧打“合資牌”、“新藥牌”。按規定, 進口藥、合資藥和新藥的價格高,利潤多。於是許多企業打著“合資”的幌子,把便宜的國産藥換個洋名,價格隨即猛躥。大家熟悉的一種感冒藥針劑,核心成分是盤尼西林, 每支成本不過0.6元,廠家添加一點無關緊要的成分,便成了“新藥”,價格升到150元,甚至600元一支。利用這種手法,許多常用藥變成了“新藥”。

    有的把藥換個批號,換個包裝,同時也就換了價格。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原來一瓶100片,換成盒裝,一盒只30片,價格卻漲了好多倍。

    除此之外,大量尚未實行招標的非抗生素類藥品,價格奇高,利潤驚人。同樣都是消炎藥,醫生可以開這種藥,也可以開那種藥,所以仍然要做醫生的工作,想辦法讓他們多開自家的方子。醫生們也願意開“大方”,因為回扣高。

    對於藥品招標制度的漏洞,業內人士進一步分析到:目前參加招標的藥品種類大多只有十幾或幾十個品種,只佔我國上萬個藥品種類的極少部分。由於臨床用藥的選擇度很大,且沒有相應的制約機制,替代品種層出不窮。許多地方都是“一部分招標購藥,一部分不動”,這些不動的品種,仍採取以前的促銷手段,出現價格越高、折扣越大、藥品越好銷的“逆調節”現象,因此形成“誰中標誰倒楣”的怪圈。

    “暗箱操作”讓人頭疼,“陽光采購”同樣讓企業叫苦不迭。所有藥廠共同的煩惱是,全國各地分散的招標,加大了藥廠的投標工作量。某藥廠負責人對記者説,企業的市場遍佈全國,游標書都要準備幾十種,一地的招標從頭到尾跟下來,少説也要兩三月,牽扯太多人力精力。

    招標的目的之一是削減醫療機構的不合理利潤,目前多數招標由醫院主導,即使委託仲介機構組織的招標,投標規則也由醫療機構制定。左手砍右手,狠得下心嗎?今年8月初廣州市13家醫院首次聯合招標,有幾種中標藥竟比原價還高!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的專家指出,藥品招標並未觸及以藥養醫的基本格局。

    此外,某些醫院和衛生管理部門的違規操作,也讓藥品招標變了味。衛生部在各地調查中發現,有招標程式不規範而無法體現公開、公平原則的;有為多賺管理費,巧立名目頻繁招標的,什麼投標保證金、履約保證金、中標服務費,還有“會務費”、“進場費”、“報到費”、“新藥入門費”等等,不一而足。湖南一家醫院更是出奇,不顧有關部門“一年兩次”的規定竟每週來一次招標!更有甚者,把招標當作小集體賺錢的機會,某縣衛生局把招標中得到的折扣乾脆用於機關工作人員的福利和獎金。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負擔最終都轉嫁到患者頭上,難怪藥品招標採購聲勢很大,患者卻沒有明顯感受到實惠。

    低水準重復建設造成藥品市場無序競爭

    一個諾氟沙星藥品,全國就有上千家藥廠生産,全國藥品生産企業近7000家,醫藥行業大部分的設備利用率不足一半。流通環節中,藥品批發企業更是多達17000余家。專家指出,正是這些生産流通環節低水準重復建設的嚴重狀況,使得藥品市場的競爭演變成折扣高低、回扣多少的競爭。

    目前,我國臨床使用的藥品有近1萬種,但屬物價部門定價的藥品只是極小部分,大部分藥品屬於企業自己定價報物價部門備案。專家指出,一些低水準重復建設的藥廠正是利用這一政策,將藥品的出廠價大幅提高,採取多計費用、虛列成本等手段,虛高定價,擴大利潤空間,作為推銷産品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折扣和回扣。在流通環節中,由於醫藥批發企業過多過濫,出現了大量的非法藥品交易市場,擾亂了正常的藥品生産流通秩序和市場競爭。

    以藥養醫的醫療機構運營機制,進一步助長了藥品流通流域的這種不正之風。據國家計委有關部門人士介紹,由於我國的財政補償有限,不夠維持醫院正常開支,因而長期以來,醫療機構實行以藥補醫的補償機制,即醫療機構通過銷售藥品來獲得加成收入,一般為藥品購進額的15%。藥品價格越高,藥品銷售越多,其批零差價就越大,醫療機構獲得的藥品加成收入也就越高。

    由此看來,藥品虛高定價,迎合了藥商和醫療機構兩方面的逐利目的,藥市混亂也就在所難免,最終倒楣的是患者。

    專家指出,在藥品供過於求、創新産品缺乏的情況下,低水準重復建設的藥品生産經營企業也開展了價格競爭,生産流通環節利潤減少。但由於我國藥品總量的近80%通過醫院銷售,而醫療機構之間又缺乏競爭,不會降格以求,這樣眾多的藥品生産企業為推銷藥品只好多給折扣,為多給折扣只好虛高定價,於是藥品市場的競爭不再是品質品種的競爭,而演變為折扣高低、回扣多少的競爭。

    要改變我國藥品生産流通秩序混亂的狀況,業內人士認為當務之急是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凈化市場,為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包括嚴格實行藥品生産品質規範(GMP)標準,下決心淘汰一批設備陳舊、技術落後、不符合生産條件的生産企業,使藥品生産品質得到保證;從嚴審核藥品批發企業、零售企業,關閉一批不符合國家標準,無法保障藥品品質的批發、零售企業;加大打擊偽劣産品的力度,取締非法藥品集貿市場;改革醫療機構運營機制,改變以藥養醫的現狀;完善藥品招標辦法,實現公開、公正、公平競爭。

    新華社 2001年10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