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二手筆電的“貓膩”

     “二手的機器嘛,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同樣配置的二手筆電,憑什麼我賣2000,他就賣1000?還不是因為現在進貨渠道極端混亂!”……

    “新筆電和舊筆電如此大的差價,實在讓人看不懂”,一位尋價的顧客表示疑惑,儘管像他這樣對筆電要求不是很高的人來説,賣新筆電,花萬元還是太貴。

    就在新品市場大打價格戰,萬元筆電潮流正愈演愈烈之際,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股價格戰火已經蔓延到了二手筆電市場。在中關村的幾大電腦城裏,上周還標價6000元的PII機器,幾天后已經跌到了3000元。“新機器都落價了,舊的當然也要落了”,一位商家這樣解釋。

    一位老闆的話更值得玩味:“二手的機器嘛,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在日益火爆的二手筆電市場背後,莫非有什麼“貓膩”?

    二手機器幾天落價千八百元

    “二手筆電當然受新筆電價格的影響了,現在主流都是萬元機了,二手的價格不落怎麼賣得出去啊”,面對記者的詢問,一位老闆頗為謹慎又故作輕鬆:“前後幾天差個千八百的很正常,市場經濟嘛!”

    一位商家補充説,“同樣配置的二手筆電,憑什麼我賣2000,他就賣1000?還不是因為現在進貨渠道極端混亂!”

    據透露,目前二手筆電的貨源極其複雜,有從私人收購的,有國外企業淘汰的,還有商家自己拼湊的,這其中自然良莠不齊了,而貨源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價格和品質上的差異。有商家告訴記者,二手筆電的價格主要有兩個決定因素。“對於品質不錯的二手機器來説,同種配置的新機器的價格是主要參考標準因素”。一旦新機器的價格下降,該筆電的二手貨的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自然也下降,而這是消費者和商家都願意接受的。“當然,如果商家不巧壓了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賠本賣了。”他補充道。

    “前面説的是正常渠道,當然不完全是這樣”,這位商家接著舉了個例子:“我花1000元進一台可以用的機器,別人花600元進4台同樣配置的壞機器”。這樣一來,四台機器至少可以拼湊出一台好機器,剩餘的三台也可以進行修理,這樣等於大大降低了成本,而價格上就大有水分了。但是這樣的機器品質自然無法保證,於是風險轉移到了消費者頭上,因為多數二手筆電是沒有質保的。“用幾天壞了,你是修還是不修?”這位商家説,“這樣卻不虧了”。

    “有的機器掉個千八百元的並不是品質有問題,的確是進價低了;有的再掉價也是爛貨賣高價”,另一位商家接過話茬。在暗訪的商家裏,幾乎所有人都表示進貨渠道的混亂嚴重制約了二手筆電市場的發展。由於目前二手筆電市場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規範,所以各個商家只有各顯神通才可以生存。而個別商家不顧信譽的做法已經嚴重影響了整個行業的信譽。“還有的機器根本就是來路不明,説難聽點,就是銷贓。”一位老闆甚至這樣表示,“這種機器當然便宜了”。

    那麼,怎樣區分這兩種筆電呢?商家們莫衷一是。有的表示可以找懂行的人幫忙,有的表示要貨比三家,有的則乾脆表示“看運氣了”。

    消費者VS商家:最大的障礙是質保

    “你們也太不夠意思了吧,電源換了就換了,好歹告訴我一聲啊!”一位燒了電源的二手筆電買主怒氣沖衝:“我當黃蓋認打也就夠了,你周瑜也忒狠了點”。因為他買的筆電沒有質保,雙方僵持了起來,好在臨近的幾位攤位老闆打圓場解決了。一位業內朋友悄悄告訴記者:“只燒了電源,算走運的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消費者都持有“黃蓋”的心態,因為大家都承認,既然是二手的東西,品質難免有問題,“買二手的人都知道有風險,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所以對於質保不是很在意,但是這裡卻是最有貓膩的地方”,一位從業人員的話頗有一針見血的味道。

    而許多商家實際上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對於品質好的二手筆電,商家們慷慨地承諾幾個月的質保,讓消費者覺得很放心;對於品質不好的,則利用降價等方法吸引顧客,並和顧客達成沒有質保服務的協議,而一旦出了問題,消費者由於事先承認了自己承擔的風險,所以大都再花錢維修了事。

    顯然,“差不多”的概念在消費者和商家的字典裏是截然不同的。在接受採訪的消費者眼裏,“差不多”是指款式、配置、運作速度等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對於品質則多數指望使用一兩年就可以了。“很多人太短視了”,一位業界人士説。目前二手筆電最火爆的都是洋品牌,如東芝,康柏,IBM,NEC,DELL等。但是這樣的二手貨有很多經過了商家的改頭換面後,甚至有的是修理過的“洋垃圾”,而多數消費者對此並不不知情。

    而二手國産筆電則另有一番景象也頗為有趣。在記者採訪的空兒,有位顧客以相當低的價格從一個攤位拿走了一台配置很高的國産筆電,“你看著吧,用不了一個小時準當機”,一位姓洪的老闆説,“二手國産的牌子都是用臺式機的CPU,新的還可以,二手的肯定會由於散熱問題導致當機,不燒了機器就算走運了”。

    既然存在著種種問題,質保問題就自然成了焦點。有商家表示,目前逐步增加的質保承諾已經成為吸引顧客的一大法寶。“其實二手筆電如果使用一個月還沒有問題,就基本可以用得住了”,一位商家告訴記者:“那麼多保幾個月也沒有問題,只要我對進貨的品質有信心”。

    然而,也有商家不願意承擔質保。一是因為有的機器品質的確有問題,商家當然不願意負責維修。二是因為二手筆電常常因為誤操作而産生問題,但是消費者無一例外的歸結為品質問題,讓商家説不清道不明。三是因為存在著蓄意的破壞行為。據透露,有的人為了擠垮對手,故意購買對手的二手筆電,然後把機器搞壞,再在質保期內索賠。種種因素的存在導致目前二手筆電的質保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

    “私下協商嘛,商家總要給我們面子的”

    “一般地我們都勸顧客別買二手的機器”,中關村矽谷電腦城市場管理部的一位負責人説:“如果有需要一定要買,那麼一定要注意質保,而且要白紙黑字地寫下來”。

    這位負責人表示,二手筆電市場甚至整個二手電腦市場的管理有相當的困難,存在著不少隱患。他表示,主要是二手機器的品質存在較大的浮動,和新機器不同,二手機器無法設定統一的品質標準。而且我國的《消法》由於制定較早,沒有專門針對電腦産品方面的具體規定,“更不用説二手的了”,這樣一來,消費者實際上沒有保障自己權益的法律可依。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目前市場管理人員要常常和商家接觸,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樣一旦消費者買的機器出了問題,“我們也好通過個人關係幫消費者解決問題,私下協商嘛,商家總要給我們面子的”。市場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要同時面對消費者和商家,因此必須一碗水端平。“我們要求商家能給質保的就給,有了問題也是協商解決”,他們呼籲有關部門應儘快完善二手電腦市場的立法工作。

    除了市場管理部門以外,稅務和工商部門對於二手筆電市場的管理也有無奈的地方。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於這些零售商家實行的是固定稅收,而不是根據營業額多少收稅。一位負責人表示,稅收對二手筆電市場起的調節作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有些商家的經營許可證裏,並沒有二手筆電,但是他們以諸如電腦配件的名義在買賣二手機器。

    “勢力雄厚”的“上家”

    從某種意義上説,二手筆電市場火爆來自消費者的支援。有關人士指出,目前購買二手筆電的主要消費者是學生,白領階層和某些調試人員。他們對筆電的要求不高,通常有一些基本的文件處理功能就足夠了。二手筆電對於他們來説,多是過渡性的權宜選擇,所以只要不是太吃虧,他們就是積極的購買者。

    另一方面,二手筆電市場已經初步形成一條有機的供應鏈。據悉目前大的二手筆電經銷商都有一個“上家”。知情人士透露:由於二手筆電的利潤存在不穩定性。有的可以賺很多,有的則要賠錢。而過去搞點花樣,或者某筆生意上大撈一把的做法已經很難將市場做大。而“上家”的出現相對解決了二手筆電的貨源方面的問題,而且因為同種機器可以一次進幾十台,在維修上,甚至在轉手批發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剔除各種隱性的不穩定因素。

    一般而言,“上家”從國內外的大企業裏購進大批淘汰的筆電,然後轉手賣給下一級的經銷商,或者再次批發出去。自然,“上家是目前二手市場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如今,“上家”們控制了相當一部分的市場,而價格也操持在他們手裏。“有的機器從6000降到3000,不是我們説了算的”,洪老闆表示:“消費者還以為有什麼貓膩,其實我們有時候挺冤枉”。他表示,現在很多商家都被自己的“上家”套牢了,而且機器出了問題消費者是不會找“上家”的。

    儘管沒有人願意透露上家們究竟是誰,但包括洪老闆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未來二手筆電市場會有一次大洗牌,因為上家們“都是勢力雄厚的企業”。

    二手市場面臨重新洗牌

    雖然“上家”的存在看起來有些坐收漁利,但是很多商家卻表示了謹慎的歡迎。他們認為,起碼“上家”的存在可以結束各自為戰的混亂,可以建立一定的規則,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有好處。“何況他們也承諾一定的質保”,一位老闆表示。

    除了儘快規範進貨和銷售渠道以外,許多消費者的看法集中在提高二手筆電市場的透明度上。他們認為,在二手市場上商家和顧客掌握的資訊是不對稱的,因此消費者有一種天然的不安全感和對商家的不信任感。一位前來尋價的大學教師認為,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二手筆電的私人交易,但是他認為這樣的交易沒有保障,所以才來市場購買。而目前多數商家沒有提供可靠的品質保障和售後服務。他呼籲,商家應該讓顧客掌握更多的資訊,提供更好的售後服務。

    市場管理人員則認為,首先要對二手電腦市場實現集中化管理,其次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二手市場是不可少的,但是我們又是常常受到質疑的配角,這種情況很尷尬”。一位商家的話裏透著無奈。(林茂)

    《數字青年》2001年8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