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此生無憾”——國際奧會執委何振梁側記

    7月13日晚在莫斯科世界貿易中心,當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後,一樓新聞中心大螢幕上久久定格在一個動人的場面上:何振梁眼含熱淚,與排著隊上前祝賀的國際奧會委員逐個握手、擁抱,輕拍對方的後背,謝謝老朋友,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當中國台北委員吳經國含著淚水走過來與何振梁擁抱,並説“中國人最高興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時,何振梁的淚水再也止不住了。72歲的何振梁説:“北京拿到了奧運會舉辦權,我這輩子就沒有遺憾了。”

    何振梁,兩次參加申辦奧運會,兩次擔任陳述人。他在莫斯科的陳述中,以自己畢生對奧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國人民對奧運會的期盼而深深打動了委員。美國女委員、國際奧會副主席德弗朗茨在投票結束後對本社記者説: “很多委員都被何先生的真誠所感動。”

    上次申辦時,何振梁也流過淚;但遭受心靈創傷的何振梁沒有在公眾場合流淚,沒有在外國人面前流淚。所有人都記得7年前那個酸楚的場面:當薩馬蘭奇宣佈2000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是雪梨而不是北京時,何振梁邁著沉重的步履,擠出一絲笑容,第一個走上前與澳大利亞委員高斯帕握手祝賀。何振梁的心裏在流血,但他沒有流淚。當晚,何振梁和夫人梁麗娟從會場返回飯店後,許多朋友打來電話向他們表示慰問。何振梁總是壓抑著傷感鎮靜地交談。夜深了,又一次響起電話鈴聲,是在北京的女兒打來的:“爸爸,我看了電視,您別太難過了,要保重身體,我愛你們。”這時,何振梁的淚水奪眶而出……

    北京第二次申辦奧運會,何振梁是無可替代的人物。他在國際奧會的地位、威望和影響,他的經驗和語言能力對北京申奧極其關鍵。北京市領導賈慶林、劉淇非常尊敬他,聘請他擔任北京奧申委顧問,並多次對他説:“要幫我們出主意啊。”何振梁説:“申辦奧運是我能為國家做的最後一件事了,我一定會盡全力的。”他戲稱自己是 “北京奧申委最年長的志願者。”

    這位北京申奧的"志願者"一忙起來就忘了自己的“年長”。奧申委研究工作,少不了請他參與意見;送交國際奧會的重要文件、二十多萬字的《申辦報告》,他是英法文審定者之一;為了讓國外朋友更多地了解北京和中國,他拖著年邁之軀奔波於世界各地。僅從今年2月以來的5個多月裏,他就有69天在國外和飛機上,出訪11次,走了20個國家和地區。何振梁喜歡打網球,他家裏的書架上還放著一張他揮拍擊打網球的照片,但他忙得已經8個月沒有時間打網球了。他喜歡看書,買了一大堆書,但翻一下的時間都沒有。他身體不好,但申奧前夕連看病的時間也擠不出來。在他家,記者看到了一堆堆的申奧材料。何振梁説,他每天還要收發電子郵件或傳真,也花時間。申奧投票臨近這一段,他沒有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何振梁説:“我對自己説,小車不倒只管推。”

    1981年,52歲的何振梁出任國際奧會委員,4年後以全票當選執委,1989年又以全票當選國際奧會副主席,像他這樣在短時間內連續"三級跳"的委員在國際奧會內是不多見的,這也是中國人的光榮。

    何振梁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孜孜追求、正直的人品和正義感,在委員中贏得很高的聲望,被認為是"不可收買的人"。1998年末和1999年初,美國鹽湖城申辦賄賂醜聞被曝光後,引發了國際奧會歷史上最嚴峻的信任危機。而何振梁卻廉潔奉公,清白作人。希臘委員尼古拉烏曾對採訪他的記者説,你們指責這個委員那個委員,為什麼不報道像中國的何振梁那樣的委員呢?何先生訪問希臘,我們要為他報銷幾千美金的飛機票;他明確表示是順路來的,機票已經由國際奧會支付了,把錢退給了我們。

    何振梁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聲譽,也維護了奧林匹克和中國的尊嚴和聲譽。1999年7月,已70歲高齡的何振梁在國際奧會第109次全會上再次以全票當選執委。

    談到兩次申辦的不同時,何振梁説:“我們國家發展了,北京經濟實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一些本來支援我們的委員更堅定了,一些原先不支援北京申辦的委員也逐漸轉變了看法。”他還説:“這次申辦還有一個不同,就是中國增加了兩名國際奧會委員。于再清和呂聖榮跟我做了同樣多的工作,鄧亞萍在運動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何振梁來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説了這麼一段話: “有人對我講,北京成功了,該為你記功。對我來説,沒有什麼功利可言。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能看到我們國家舉辦奧運會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我已很滿足了。北京申辦成功後,我只想好好休息休息。”

    記者問:“2008年奧運會點燃聖火的時候,您會在開幕式現場嗎?”何振梁回答説:“只要我身體還行,我一定會去開幕式的。”是啊!當奧運會聖火燃起的時候,人們最不該忘記的就是這位北京申辦的功臣——何振梁。

    新華社 2001年07月15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