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保障充分不會顯短缺局面

國慶節後,我國糧食價格開始了1997年以來的首次明顯上揚,帶動油、肉、蛋價格同時有所上漲。

據報道,10月16日至19日,我國主産區小麥價格上漲,平均漲幅每噸40-80元;玉米價格也出現反季節性上調,華北地區每噸上漲80-120元;而在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購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了20%和10%左右;在北京,麵粉和食油價格一度明顯上漲,最近已分別回落5%和20%左右,即使在漲價高峰期,市場上也沒有出現搶購現象。

糧食為萬物之首,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波動原因何在?是否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針對這一情況,應當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些問題,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專家分析,近期國內市場出現的糧油價格波動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西部退耕還林等工程的實施,我國糧食種植面積有所減少,直接造成糧食總産量下降;二是國際市場糧油價格上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地區小麥、大豆等主要作物大幅度減産,世界糧食庫存創下新低;三是各地之間糧食調運和運輸不暢,糧食加工企業庫存普遍較少。

從這些原因中,可以看出,現階段的糧油價格波動仍然屬於市場供求機制在正常發揮作用,我國的糧食供給並未出現絕對量上的不足。事實上,目前我國總體上糧食仍是供大於求,庫存充裕,市場穩定,糧食供給是有保證的。我們無需為此而恐慌。有專家分析,糧食價格的合理上漲,有利於農民增收。近年來,農産品價格低迷,一直是困擾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糧食價格的回暖,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將得以緩解,農民收入將有所增加,也有利於刺激農民加強糧食生産。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每年的糧食總産量只有3億噸,到1996年突破5億噸大關,我國農業發展從此進入了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儘管糧食總産量有所減少,但其他農産品快速發展,人們的膳食營養水準有了較大改善。

糧食、油料、水果、肉類、禽蛋、水産品等産量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每人平均佔有量達到或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農業方面的專家普遍認為,我國目前的糧食安全狀況是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

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糧食庫存降幅較大,但近期我國糧食供給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不會出現糧食短缺局面。

從糧食供求分析,供給方面,我國2003年初國家糧食總庫存達4800億斤以上,農民存糧總量約為400億斤,今年全年糧食産量約為8800億斤;從需求看,我國近年來糧食年需求量大致在9600-9800億斤。供需相抵,並扣除合理的安全儲備規模2000億斤後,我國糧食仍有4000億斤左右的剩餘庫存。專家由此判斷:如果未來我國國內糧食産量能夠保持不低於9000億斤的水準,國內糧食供給仍然是充足的,不會出現安全隱患。

從糧食生産能力看,我國近年來糧食産量的減少,主要是由於播種面積下降。隨著生産條件的改善和農業科技的進步,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一直保持在較高水準,每年生産9000億斤的糧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此外,從國際市場觀察,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在必要時完全有能力從國際市場上進口部分糧食,以彌補國內産需缺口。專家認為,鋻於我國耕地資源和水資源較為緊張的現狀,我國糧食沒有必要保持100%的自給率,而95%左右的自給率可能是最為有利的,這樣也不會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

儘管我國近期糧食安全無虞,但是糧食安全問題是關係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的鬆懈。

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其基礎和關鍵是要保護和提高國家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為此,按照不久前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要加強對糧食主産區和種糧農民的支援;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快適用技術推廣,擴大良種補貼範圍,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的單産和品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將繼續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把重點放在保護糧食主産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上,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 (記者/于春光)

《解放軍報》2003-11-1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