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只野外生活大熊貓狀況良好

  2歲的“祥祥”正坐在竹林中,專心致致地吃著竹子,見有人走近,它迅速地放下竹子,警惕地打量大家--中國科研人員日前在海拔2730米的臥龍山密林中,找到了1個多月前,世界上第一隻被放歸到野外進行野化培訓的這只人工圈養大熊貓。

  “祥祥”是在被放養出去後第二天開始學會自已找食的。雖然專家並沒有一次性斷掉它的“口糧”,一天3次喂食改為一天一次,但要填飽肚子,它必須自力更生尋找食物。科研人員發現,在圈養時以睡覺為主的“祥祥”,現在大多數時間是在吃竹子,間或的停頓或者走動都只有一個目的——找竹子。

  大熊貓行為專家周小平介紹説,“祥祥”被放歸後,開始的幾天對人非常有依賴性。但是7天以後,它的這種行為就消失了,而且它的活動面積在逐漸加大。“祥祥”還開始出現抱著頭、把兩隻耳朵給壓住來睡覺的習慣,它這種睡覺方式是為了保護自我,防止螞蟥等寄生蟲鑽進耳朵。這是大熊貓在野外生存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

  將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是中國政府啟動的耗資上億元的艱巨工程。其目的旨在補充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改善野生大熊貓遺傳的多樣性,同時壯大圈養種群,以長期保存這個物種。大熊貓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瀕危的物種之一,目前野生大熊貓僅在中國的四川、陜西和甘肅存活著1000只左右。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説:“‘祥祥’在這1個月中表現非常好,科研人員將‘祥祥’和它在圈養場裏的雙胞胎兄弟相比較,得到的數據表明,‘祥祥’的能力強多了。特別是其逃避天敵、爬樹、採食、還有標記自己領地的能力等野外生存能力大大增強。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實驗進行得很順利。”

  張和民説:“大熊貓放歸成功的可能性比其他大型動物的比例要高得多。有實驗表明,其他大型動物放歸成功只有20%的可能性,據我們的研究和測算,大熊貓放歸成功的可能性有50%,甚至高達60%。”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國突破了大熊貓繁育中三大難關“發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成活難”,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增加得非常快,臥龍從1983年的8只大熊貓起步,已發展到現在的67只,加上成都繁育基地的38只,以及生活在世界其他動物園裏的大熊貓,目前全世界圈養大熊貓有140只左右。大熊貓圈養種群的迅速增長為野外放歸和野外培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3年至今,中國陸續建立了40個自然保護區和10多條保護走廊帶。1998年,中國又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這項工程為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現在已經有了供放歸大熊貓足夠使用的被保護棲息地。

  記者從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計劃籌資再新建一個面積為20萬平方米的野化培訓場,以讓正在接受野化培訓的大熊貓“祥祥”在適當時期逐步過渡到這個新培訓圈內。

    新華網2003年8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