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城市居民生活,您還滿意嗎?

    近日,零點調查發佈了2000年中國城市居民生活滿意度研究報告。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城市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指數處於低位平穩狀態。其中支撐消費者正面感受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對於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認同,個人財務變化維持穩定,而消費時機認定則明顯負面。

    ■女性認為“現在是花錢的好時機”

    構成“零點消費信心指數”的三項指標分別為對國家目前經濟狀況的評價、對個人財務狀況的評價和對“現在是花錢消費的最好時機”的認同度。目前只有近1/4(24.5%)的市民對“現在是花錢消費的最好時機”的觀點表示認同,相反對此不認同的居民則達63.1%。

    這項調查採用國際間專業新聞機構流行的消費信心指數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基於在2001年4月由零點調查完成的對於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大連、鄭州、成都、南京、西安、瀋陽等10大城市4728名18~65歲成年市民的隨機抽樣訪問結果。這項研究將以年度連續橫截面研究的方式進行,以期可以描述市民消費信心指數變化的具體軌跡。除對都市市民的研究以外,對於中小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的監測結果也將陸續公佈。

    總的看來女性對“現在是花錢消費的最好時機”這一説法更有同感,認同者有25.9%(男性為23.2%),且以18~25歲的青年女性為最(贊同比例為32.8%);消費時機認同度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18~25歲是消費信心最旺的年齡段,有29.5%的群體對目前消費持樂觀態度,均高於其他年齡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群體中仍然有6成以上(60.3%)表示悲觀,其他群體則更高;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市民,均有3成以上的市民認同“目前是消費的最好時機”,而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家庭中平均只有22.3%的市民持樂觀看法。

    ■長線投資動機阻礙市民花錢大手大腳

    與2000年的調查結果相比,2001年市民對“現在是花錢消費的最好時機”認同率有一定下降,主要表現在同意此觀點的群體在減少,而不同意的則略有增多。

    交叉分析顯示,市民的消費信心度中的消費時機認定與其性別、年齡、收入水準等因素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相關性,與學歷和職業的相關性不大。

    目前市民的消費信心度仍處於相對較低的水準,消費動機明顯不足,其原因既有個人收入增長有限的因素,也有居民個人自我保障(養老/子女教育)和長線投資(買房/購車)動機導致儲蓄率依舊居高。進一步啟動市民消費似乎是一件緩慢而又細緻的工作。

    ■四成以上居民對增加收入表示樂觀

    在收入方面,本年度市民對自己的收入預期評分(3.42分)比去年(3.52分)下降0.1分(此結果是基於5級量表的得分求得,1分代表“有大幅度下降”,依次,5分代表“有大幅度增加”)。市民對未來收入樂觀預期者與悲觀預期者所佔的比例分別為47.8%和15.4%,兩者之比為3.10:1,2000年度的同一比值為4.59:1。由於收入預期的悲觀群體比例在上升,樂觀群體幾乎沒有變化,所以整體來看,市民對未來收入增長預期,信心略有不足。

    ■收入預期年輕男性最自信

    對於未來收入的預期,男性居民顯得比女性要樂觀一些,男女受訪者之中認為會“增加”的比例分別為51.4%和43.7%,女性更多地認為收入可能會“與現在持平”。而不同年齡階段的市民中以18~25歲者對未來最有信心,接近8成(79.3%)認為未來收入會增長。而且隨年齡的增長,對未來收入預期增加的比例也直線下滑,真是“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現有高收入和高學歷是預測收入增長的重要自信點。

    市民對未來收入水準預期樂觀與否直接建立在現有的家庭收入狀況基礎上,認為未來收入會增加的比例明顯地隨收入的增長而增多。

    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者有7成左右(69.6%)比較樂觀,認為未來收入會增加,而800元以下者的這一群體大約只佔到總體的1/3(34.1%)。以現有的收入境況為背景預測未來,似乎富人會越來越富,窮人會更加貧窮。與此類似,市民未來收入預期與其知識水準明顯地成正相關變化,可見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沒有足夠的知識的確寸步難行。

    ■廣州市民對漲價最不敏感

    本次調查獲得的市民對物價變動的接受度分值為3.49分(該得分是基於市民對當前物價波動的五級量表的評述,1分表示“很難承受”,依次遞增,5分代表“完全可以承受”),其承受狀況介於“一般”和“基本可以接受”的中點位置,較上年度(3.70分)有小幅下降。目前市民對於物價較易承受的群體和較難承受的群體比例分別為63.8%和20.5%,兩者之比約為3:1。

    經交叉分析發現,市民對於物價波動的心理反應與其性別和年齡有一定的相關性。總體看來,男性對於物價波動顯得比女性坦然,表示“可以”承受的比例分別為66.2%和60.4%。究其原因恐怕與男士們對普通日用消費品的價格知之甚少有關,所以女性一方面擔當著家庭採購的重任,另一方面就會在無形之中對價格産生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從不同城市來看,廣州市民的通貨膨脹壓力感最小,對物價波動反應樂觀者接近3/474%),北京、上海和南京三地居民的通貨膨脹壓力感也較輕,相比之下對物價相對敏感的地區是大連、西安和武漢。研究人員還將10城市按地域分類做了研究,對於物價波動一線城市(含北京、上海、廣州)市民比二線城市(含武漢、成都、南京、西安、鄭州、大連、瀋陽)有更好的心理適應性,這與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有關,而且一線城市在商品服務和價格監控體系上也做得更加完善。

    

    《江南時報》 2001年06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