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揭示國有銀行問題

    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6月25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0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時,彙報了建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工行和中行在《金融時報》上公佈了2002年年度報告摘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兩家———建行和農行年報披露的情況自然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曾有人質疑建行年報披露遲緩,但隨即有消息透露,建行在4月22日就已經按規定向人民銀行遞交了2002年年報,反而是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較早完成年報編制的一家,該行同時還將年報送給國內外的重點客戶、評級機構和同行。區別僅僅在於,建行並沒有像工行和中行那樣在媒體上公開披露年報有關內容。

    銀行之所以開始進行資訊披露,首先是因為監管部門的要求。根據監管部門的規定,2003年是商業銀行被要求強制性披露年度報告的第一年,所以才有了工行和中行的行為。但是,監管部門並沒有強制要求商業銀行必須通過媒體公開披露,因此,建行的做法亦無可厚非。

    往深裏看,則可能是因為國有銀行的利益驅動。國有銀行面臨外資銀行大兵壓境的局面,而自身資本金卻顯得不足,急欲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要想讓公眾掏錢認購,資訊和公開披露、亮出家底是最起碼的要求。這也許才是四大行們資訊披露的內在激勵吧?

    長期以來,國有銀行對於資訊披露猶抱琵琶半遮面,其中具有深層的制度原因,那就是國有商業銀行具有特殊的壟斷地位,使其無須面對競爭壓力,無須考慮自身信用,當然也無須考慮債權人、投資人和客戶的資訊需求。

    國有銀行不願資訊披露的另外一原因可能是因為賺錢能力差,財務狀況不理想,醜媳婦羞于上廳堂。

    事實上,如果不存在高額利差,而只有發達國家相當低的利差水準的話,國有銀行的利潤將大打折扣。根據1999~2001年度四大銀行的損益平衡表,國有銀行體系的收入來源依次是:利息收入佔69%、金融機構往來收入佔17%、國債收益佔10%、手續費收入佔2%、匯兌和其他營業收入佔2%。而支出依次是:利息支出佔57%、營業費用佔22%、各項準備金計提佔10%、金融機構往來支出佔6%、固定資産折舊佔3%、其他營業收入佔2%。從中可見國有銀行是何等地依賴於存貨款的利率差。

    即使與國內新興商業銀行相比,國有銀行也有明顯不足。據統計,四大國有銀行以其擁有的資産總額超過90%,創造的利潤總額卻不足全部利潤的60%;四大國有銀行的資産利潤率近年來平均值為0.26%,且呈下降趨勢,而國內商業性銀行則表現較好,平均為1.70%,且穩中有升。

    不可否認,國有銀行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做了巨大貢獻的,但它也積累了不少問題,尤其是龐大的不良資産,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隱憂。這些不良資産單靠四大國有銀行通過利潤增長是很難解決的。

    這是當今中國銀行系統的潛在風險所在。惟恐資訊向人披露,以鴕鳥政策對應之,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可能引發大禍。金融風險只能分散,直面並及時處理,而不能靠資訊披露的不充分來延緩和掩蓋。資訊不披露或披露不充分不會解決問題,只會使問題處理起來更加困難。

    通過媒體公開披露年度各種資訊,是國際銀行業通行的做法,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一般也及時披露資訊,以滿足債權人、投資人和客戶的資訊需求,這也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建立信用、維護商業銀行公眾形象的重要方面。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善莫大焉。這樣,不僅能贏得公眾的更加信任,還有利於正視並解決存在的問題,為中國金融業發展奠定更加穩定的基礎。

    《中國經營報》2003年7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