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國獲得一塊“渤海”般大小的大洋礦區

    就在國際海底區域進行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活動之時,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薩地亞南丹和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金建才今天在北京簽訂《勘探合同》。

    多金屬結核是一種大洋礦物。合同的簽訂,意味著我國對位於太平洋上面積7.5萬平方公里的大洋礦區具有了專屬勘探權,並且在多金屬結核進入商業開採時具有優先開發權。

    位於國家管轄海域之外的國際海底區域,面積約為2.517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49%。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這一區域及其蘊藏的豐富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産,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進行管理。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區域對多金屬結核進行了系統調查,1991年中國大洋協會獲准在聯合國登記為國際海底先驅投資者,獲得了1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開闢區。90年代,在國家專項資金的支援下,中國大洋協會集中國內優勢力量,在開闢區進行了10個航次的調查研究工作,優選出7.5萬平方公里、面積和渤海差不多的多金屬結核區,按期執行了海洋法公約規定的區域放棄任務。

    據悉,國際海底管理局此前已與俄羅斯、國際海洋金屬聯合組織和南韓簽訂了多金屬結合資源的《勘探合同》,近期還將於法國、日本和印度簽訂合同。這些合同的簽訂標誌著國際社會經過多年努力,在建立國際海底區域制度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外交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了今天的合同簽訂儀式。

    

    新華社 2001年5月23日

    

    

    背景資料:“馬鈴薯”似的大洋礦物:多金屬結核

    海底世界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已經探明的分佈于4000~6000米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含有70多種元素,儲量達3萬億噸,在太平洋海底的覆蓋區面積近2300萬平方公里,其中最常見的錳結核中含錳約25%、鎳1.3%、鈷0.22%、銅1%,其儲量分別高出陸上儲量的幾十倍到上千倍,具有商業開採潛力的資源總量高達700億噸。

    另外,分佈于水深1000~3000米海山上的富鈷結殼含有豐富的鈷和鉑,它們含量是陸地原生礦的幾十倍,富鈷結殼礦床的潛在資源量達10億噸,鈷金屬含量有數百萬噸,經濟價值超過1000億美元,近年來發現的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床等也含有多種大量的稀有金屬,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

    我國目前劃定的7.5萬平方公里(約相當於渤海的面積)的專屬勘探區,位於東太平洋海盆,海底地形屬典型的深海丘陵區,水深在4900~5400米,初步估算有4.2億噸多金屬結核、406萬噸銅、514萬噸鎳、98萬噸鈷的資源量,在當前可預期的回採率條件下,可滿足年産300萬噸多金屬結核開採20年的需求,這些金屬資源一旦開採和冶煉出來,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

    21世紀我國的稀有金屬供需緊張的矛盾。

    中國工程院金翔龍院士説,海底的多金屬結核如同撒在地上的“馬鈴薯”一樣,現在我國已具備了從深海撈起這些“馬鈴薯”的技術,並且在對它的冶煉、提純等工藝研究上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商業開發時機的選擇要根據國內需求情況、國際金屬市場行情等綜合分析決定。

    隨著人類對海洋認識的日益深化,異常豐富的海底資源吸引了大批科學家進軍海底並獲得多項重要科學發現。進入20世紀80年代,有的西方國家圈定了具有開發遠景的海底多金屬結核富礦區,印度、南韓等發展中國家也爭相作為聯合國登記的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印度洋、太平洋等更廣泛的國際水域進行了高強度的投資進行大洋調查,海底爭奪愈演愈烈。

     新華社 2001年5月2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