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企業為何冷落倫交所

    倫交所概貌

    國內公司1904個;國際(海外)公司501個;二板市場524個;歐洲債券8270個;2000年交易量:國內25700億美金;國際52800億美金;2000年市值:國內27000億美金;國際52900億美金

    倫敦:高增長企業邁向國際資本市場的高速通道

    倫交所是全球三大交易所之一,其國際股票交易的活躍度冠全球,海外上市公司數量和交易量均是全球第一。6年間,非本土證券交易量均佔全球的60% ——65%,其交易量是紐約交易所的3倍,是納斯達克交易所的5倍。與此同時,倫科技板市場雖運作不足兩年,但在網路股暴跌時,倫交所的科技板跌幅較小。

    “倫敦交易所才是中國高科技企業通向國際資本市場的高速通道。”倫敦證券交易所國際總裁高睿蘭上周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新經濟論壇暨金融信用和商業聯合會議上如此宣揚。

    為了推廣倫敦交易所,在論壇期間,倫敦交易所派出副董事長和全球發展總裁及有關高層,更組織由上市股務機構、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三方面組成的歐洲證券界高級代表團舉辦倫交所上市專場。這個代表團絕對稱得上最高級別,因為除倫交所的高層外,英國證監會的高級代表、歐洲頂尖的投資銀行瑞銀華寶高層、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高級合夥人、全球第三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及熟悉中國本土市場的中銀國際等高層人士均出現在專場上,並極力鼓吹倫交所的種種無可比及的優勢,還在現場對參會的中國企業進行面對面的諮詢。倫交所可謂有備而來,用心良苦。這是倫交所第一次在中國大陸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推介活動。 

    中國企業冷落倫交所

    為了説明倫敦交易所的優勢,歐洲證券界代表團每一位成員在發言中均提及歐洲投資基金的規模之大,那裏有全球最大的機構投資者,管理著25000億美元的資産,機構投資者的實力絕不可小覷,其持有的外國證券數量是美國機構投資者的一倍。倫交所擁有最大的交易量及全球最大的資本源及投資者,而成熟的機構投資者和多層次的市場體系更是倫交所的吸引力所在。

    中國企業似乎沒有理由一邊倒的擠上赴美或赴港的道路,而拒絕到倫交所上市。然而現實卻令倫交所及歐洲資本市場的參與主體各方心寒,目前,倫交所主機板市場上近2500家上市公司中僅有6家中國企業,它們是江蘇鎮海煉化、江西銅業、浙江東南電力、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和中石化。而倫敦高科技高增長板已上市的750家上市公司中無一家中國企業。為什麼擁有最多海外上市公司的倫交所唯獨無法吸引中國企業呢?換言之,在眾多海外公司擠上赴倫交所上市的道路上,中國企業的身影為何如此寥寥呢?倫交所亞太總監祝曉健認為,這是因為中國企業對倫交所的優勢有誤解,實際上,中國企業無論在紐約還是在香港成功銷售,最主要的買主都是歐洲的基金管理公司。為什麼中國企業獨對倫交所冷落呢?德意志銀行全球資本市場副總裁陳翊庭和瑞銀華寶資本市場大中華區負責袁淑琴及倫交所亞太總監祝曉健都認為,歷史原因是主要因素,中國與英國簽定證券監管合作備忘錄的時間是1996年,遠遲于中美兩國政府簽定證券監管合作備忘錄。

    1996年,幾家企業赴英上市後,即發生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風暴令隨後幾年的資本市場活動幾乎凍結。當然,英國政府和交易所及有關仲介機構推廣力度不夠也是中國企業對英國資本市場知之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倫交所組織有關機構召開專場推介會,並用極具煽動性的話語邀請更多的中國企業赴英國上市。倫交所及歐洲的資本市場股務機構決定把正處於赴美熱的中國企業引導向倫交所。

    倫交所獨青睞高科技企業

    記者注意到,在倫交所上市專場推介會上,歐洲證券界高級代表團的所有成員都宣稱這樣一個觀點,即倫交所是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通向國際資本的高速通道。代表團為何對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如此青睞呢?一個較易明白的原因就是,倫交所二板市場剛成立不久,其市場規模遠較美國的納斯達克小,而中國幾家網站目前在納斯達克的慘狀正為倫交所爭奪中國高成長性的高新技術企業加注充足的理由。

    

    代表團的各位成員對倫交所的高科技市場的梯級體系推崇備至,一是面向初創企業的AIM市場,其目標定位在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上。企業的行業包羅萬象,不局限于高科技行業,因在AIM市場不是正式上市,企業進入的門檻較低。但上市保薦人和指定經紀商制度將確保市場的聲譽和降低市場風險。如果此企業迅速成長,達到升級標準,企業可以申請到倫交所主機板或二板市場上市。五年來,自AIM市場升級進入倫交所主機板市場的企業達80多家,升入科技板市場的企業近30家。AIM的指數表現全球第二,其培育機制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由推介會的力度和規格可以揣測歐洲資本市場各參與主體對中國企業的野心,中國企業在國內融資環境惡劣的環境下,倫交所則從培育入手,用成熟的機制和充裕的資金把中國企業從一個健康的嬰兒培育成一個行業巨人,並從巨人身上給歐洲的投資者以豐厚的回報。這是倫交所及歐洲投行及相關服務機構的謀劃和理想。

    

    代表團中的中銀國際亞洲董事總經理陳凡是最熟悉中國大陸市場的一位代表。倫交所的用意也很明顯,中銀國際以中國銀行在中國大陸的客戶資源為自己的資源,這是其他任何一家歐洲或美國頂尖投行所不具備的優勢,也是中銀國際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砝碼。倫交所及所有歐洲的投行包括瑞銀華寶、德意志銀行都希望與中銀國際合作。因此,陳凡在發言中在為自己的公司做了一通廣告之後,也濃墨重彩地為倫交所“鼓吹”了一番。 

    中國的優秀企業雖曆盡波折仍不改赴美或赴港上市的熱情,也每每為其獲准在香港聯交所及紐約交易所或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感到無上光榮光。於是中國企業將更多的目光盯上了納指、道指或恒指。中國企業對美國的大投資銀行非常熟知。但中國的企業不知道自己赴美或赴港進行公募時,竟有1/3甚至1/2的投資基金來源於歐洲。

    

    《南方都市報》 2001年5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