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骨髓庫需擴容

    5月8日是世界紅十字日,記者從哈爾濱市紅十字學會了解到這樣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中華骨髓庫建立8年來,庫容的骨髓捐獻者資料不足3萬人份,但全國每年因病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多達400余萬,不少人因找不到相合的供者,而在絕望等待中死去。哈爾濱市紅十字學會秘書長崔淑珍呼籲,中華骨髓庫亟需擴容,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援。

    據了解,骨髓移植也叫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症免疫缺陷症等多種造血、免疫系統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曾于1990年獲得諾貝爾獎。

    我國每年白血病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四,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萬人左右,佔35歲以下青少年和兒童惡性腫瘤死亡率的首位。經骨髓移植治療後,白血病的臨床治愈率達60%。

    骨髓移植的先決條件是為患者尋找HLA(人類白細胞組織相容性抗原)配型完全一致的供者。這種相合的概率在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中是四分之一,在非血緣關係中僅佔四百至一萬分之一。現在,我國20歲以下的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這就意味著今後很難在親屬中找到配型相合的供者,非血緣關係之間的骨髓移植為患者的生存提供可能。因此,建立一個大容量的骨髓捐獻者資料庫迫在眉睫。

    1992年,經衛生部批准,由中國紅十字學會發起創建了“中國非血緣關係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後更名為“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簡稱“中華骨髓庫”。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非血緣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遺憾的是,登記的捐獻者以歐美白種人為主。而東方黃種人開展骨髓捐獻時間較晚且規模較小,使得東方人不能及時從中得到救助。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國擁有2000余萬人口的台灣地區,登記的骨髓捐獻者超過20萬人。截止目前,台灣慈濟基金會骨髓捐獻中心為大陸患者提供了66例造血幹細胞,挽救了數十個幸運者的生命,體現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

    在12億多人口的中國,中華骨髓庫的庫容竟不足3萬人份,實在令人尷尬。崔淑珍秘書長認為,主要是此項工作沒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同時,與無償獻血一樣,一些人受“捐獻骨髓有害健康”的錯誤觀念束縛,覺得骨髓還是不捐為好。

    哈爾濱市紅十字學會的醫學專家指出,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骨髓移植已經從直接在人體骨髓血中提取造血幹細胞,變成從人體外周靜脈血裏提取造血幹細胞,簡單方便,且供者無痛苦,受者易接受,療效較好。

     新華網 2001.05.0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