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北京、上海究竟誰是老大?

    北京好還是上海好?

    對於生活在皇城根、多少年來以首都為驕傲的北京人來説,這似乎根本不是個問題。對於生活在黃浦江畔、多少年來廝守著“東方小巴黎”的上海人來説,這好像也不是個問題。

    然而去年年底,用友軟體一場關於要不要把公司遷到上海去的爭論,卻引發了人們對這兩個城市的重新審視,引發了人們在高科技産業發展、在國際化程度、在現代化速度上對兩個城市的深入思考。

    目前,美國《財富》500強中的大多數企業,在上海都設有代表處,甚至是亞太區總部。上海不僅是外企的天堂,同樣吸引著國內企業欣然前往,其中不乏在北京創業而後遷都上海的企業。而且,在不久前一次全國性的企業家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企業表示,如果要“遷都”,上海必然是他們的首選之地。在大上海耀眼的光芒下,難道北京要“黯然失色”嗎?

    上海真的比北京好嗎?好在哪兒?

    誰更國際化?

    我們常説一句話:北京像華盛頓,上海像紐約。的確如此,上海現在給人的那種國際化大都市感覺越來越強烈,而且似乎是日新月異。

    看看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少北京人會覺得汗顏。當北京的媒體還在發動專家們討論到底什麼是輕軌鐵路時,上海的輕軌鐵路早就悄悄地通了車。當北京媒體熱炒交通“一卡通”時,上海人乘地鐵早就學會了在入口處掏出錢包在機器上“瀟灑一揮”。

    上海的街頭總讓你忽然有一種置身國外大都市的感覺。一位在上海工作了一年的北京人説:“每天早晨在上班高峰時的地鐵裏,很像是在日本的東京。”“有時望著街道兩旁的法國梧桐樹和老式公寓,突然産生一種亦夢亦幻、不知身處何方的感覺。”

    誰先現代化?

    中國科學院為中國的現代化列出了一份詳細的時間表,報告顯示,上海將比北京提前3年成為中國第一個實現現代化的城市。按照新的城市現代化標準,上海將於2015年實現城市現代化,而北京則是2018年。

    “最近上海人的心氣特別高,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蒸蒸日上城市中的一員。上海人都相信用不了十年的時間,上海一定能在城市發展水準上趕上香港。”在上海工作的北京人如是説。2000年上海每人平均GDP已經超過了4000美元,這樣的消息讓上海人感到自豪。參加兩會的上海人大代表惠永正説:“按照國際普遍經驗,每人平均GDP超過4000美元後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發展中階段走向發達階段的過程,是從富裕的小康走向中等發達水準的過程。”

    上海沒有刻意強調過“CBD”概念,但是在淮海中路卻已經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的格局。世界一流的IT巨擎幾乎全都在這條大街上,連帶著周圍的商業、服務環境也變得非常國際化。小到餐飲娛樂、大到地鐵等市政設施,體現出的都是一種國際化、現代化的服務意識。

    必爭之地——高科技産業

    帶動城市的經濟增長,北京和上海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都聚焦在了高科技産業身上。在高科技的競爭中,兩個城市各施法寶,北京是中關村,上海則是張江高科技園區。兩個城市的“十五計劃”中都著意強調了這兩個高科技園的作用。

    北京的十五規劃中指出:“以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為龍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五大行業。對其中的基因工程、生物晶片、超大型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等關鍵前沿技術,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果並形成産業規模。”

    上海同樣提出了自己在高科技産業發展的目標,上海要“實現資訊産業的跨越式發展,加快建設上海微電子産業帶,大力發展以通信産品、電腦、軟體、積體電路為代表的微電子和智慧化産品,努力在軟體設計、晶片設計與製造等領域確立國內領先地位。到2005年資訊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力爭超過13%。”

    作為中國兩個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同樣正參與著全球的高科技競爭,都希望自己能在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從這個意思上來説,誰將成為中國的高科技之都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北京、新上海將以怎樣的方式去各自打造與世界競爭的利劍。

    《精品購物指南》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