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熊貓保護成績斐然

    據林業部門的最新資料顯示,自1963年北京動物園第一次人工繁殖成功大熊貓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在人工繁育大熊貓方面摸索出了相當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大熊貓發情難、配種難、育幼難這三大難題已被攻克。

    13日將被租借到維也納的大熊貓“陽陽”和“龍徽”都是人工繁育成活的,它們健康又活潑。據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張貴權介紹,目前我國人工繁育大熊貓的技術水準居世界領先地位,已先後繁育成活了上百隻大熊貓。去年底,我國科研人員還完成了對大熊貓生殖激素基因的克隆研究,通過此成果可克隆到與大熊貓生殖相關的基因,促進圈養雌性大熊貓發情排卵,提高了大熊貓的繁育能力。

    保護區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手段,在大熊貓就地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到2002年底,我國已在四川、陜西、甘肅三個有大熊貓生活的省份設立了40多處大熊貓保護區,保護管理面積達到1.62萬平方公里。根據規劃,到2015年,四川省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區將增加為59個。目前,大熊貓保護區野外監測體系已覆蓋岷山、秦嶺、邛崍山、涼山和大小相嶺等五大山系,覆蓋了有大熊貓棲息的所有山系。

    恢復西部生態的強力措施也為大熊貓創造了更好的生存條件。1998年啟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1999年開展的退耕還林工程,在使熊貓棲息地森林覆蓋率增加、水土流失明顯減少的同時,也使大熊貓棲息地明顯擴大。最近結束的中國大熊貓第三次綜合調查表明,到2001年底,我國有大熊貓棲息的林地面積已達到2萬多平方公里,比20年前增加了50%,野外大熊貓種群下降的趨勢已經得到有效的遏止。

    此外,為防止公路、耕地和居民點將大熊貓棲息地割裂,各地還劃定了近20條保護大熊貓的走廊帶,通過人工林逐步將原來相互隔離的各保護區連接成片,使以往生活在“孤島”狀態的大熊貓種群交流範圍大幅度擴大,有效提高了野生大熊貓的繁育品質。最近兩年,隨著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在成都市近郊以及理縣、彭州、都江堰等地都新發現有野生大熊貓在活動。(苑堅 李姝莛)

    新華社 2003年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