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土3000多年商周古耜

    2月24日,四川金沙遺址考古工地出土了一把已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周木耜,據專家稱,這是在西南地區發現的首把商周木耜,它表明3000年前古蜀國就已是魚米之鄉。

    據古書記載,耜是一種木製翻土農具,多用於稻作農業中,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易經》中也有“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的記載。成都平原地區的稻作農業歷史悠久,有考古資料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存在。這次出土的商周耜,再一次證明了西周時期成都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已相當發達。

    本次出土的木耜外觀上類似現代的鏟子,耜體後部略寬,前部略窄,中部稍厚,邊緣薄,長柄的橫截面為圓形,通體由一塊整木製成。木製器物通常難以長期保存,而此次出土的3000餘年前的商周木耜卻保存得相當完好。據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金沙工作站的一位專家解釋説,發現木耜的“61號溝”是一條人工挖掘的大溝,其下部有一層較厚的淤泥,這層淤泥距地表約4米至5米,土質細膩,有很強的保水特性,故能隔絕空氣,使包容其中的有機物質得到較好的保存。木耜即被包裹在這層淤泥之中,所以,歷經千年不腐。

    據悉,木耜在西南地區首次出土,不僅對古蜀國的農業狀況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也為研究我國商周時期的農業狀況提供了實物材料,其重要性不亞於青銅禮器、玉器的發現。(李姝莛)

    新華網 2003年02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