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上游水位回漲告別枯水

    從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獲悉,隨著上游降水的增加,長江水位已突破枯水期最低值,全線水位普遍回升。

    今年1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分佈南多北少,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和長江上游幹流地區降水量與多年平均值相比有明顯下降,導致長江各支流來水減少。進入2月後,支流來水持續消退,加上葛洲壩水電站出於發電需要,對大壩下泄流量進行了控制,長江中上游出現歷史罕見的枯水:2月8日,岷江高場站、嘉陵江北碚站水流量接近有水文記載以來的最小值;2月9日,長江沙市段水位降至-2.45米,為有水位紀錄100年來的最低值;2月10日,長江枝江段出現10年未見的低水位,近千米寬的河道僅剩80米寬,水深僅2.9米,船舶通行受到嚴重影響。

    長江委水文局水文氣象預報處負責人陳桂亞告訴記者,近來隨著上游降水增加,長江水位已突破枯水期最低值,全線水位普遍回升:2月20日上午8時,長江幹流宜昌站水位達38.7米,流量增至3900立方米/秒;漢口站水位由14日的15.04米漲至20日的16.5米。與此同時,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上升,其中湘潭站水位從10日的29.95米迅速升至18日的33.59米,洞庭湖進入早春汛。

    陳桂亞同時表示,長江中上游水位雖開始回漲,但隨著上游降水變化,水位仍可能上下波動,只是幅度較小。到5月,長江進入汛期,才會大幅漲水。

    據長江航道局有關專家介紹,目前枝江、藕池口、太平口等水道礙航情況已得到緩解,加上多艘挖泥船疏浚施工,各航道的水位基本達到了船隻正常航行的要求。

    專家分析長江罕見枯水成因

    今年一月份以來,長江出現歷史罕見低水位現象。長江水利委員會專家日前向記者詳細分析了這一現象的成因。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氣象預報處專家陳桂亞分析認為,今年一月以來,長江流域降雨分佈為南多北少,即長江幹流以南地區降雨偏多,幹流以北降雨偏少。上游流域降水中,除金沙江偏多、烏江持平外,岷江、沱江,嘉陵江和長江上游幹流地區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分別減少34%、52%、17%。降水減少直接導致各支流來水減少。進入2月後,支流來水持續消退。2月8日,岷江高場站、嘉陵江北碚站等站點的水流量,分別接近有資料記載以來的最小值。同時,葛洲壩水電站出於發電需要,對大壩下泄流量進行了控制,近期下泄流量降至每秒2910立方米,已接近建壩以來的最低值每秒2900立方米。

    長江水利委員會沙市水文站負責人蔡以定認為,除上述原因外,枯水現象也與近幾年國家對長江上游水土保持等進行綜合治理、上游的森林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對雨水形成一定程度的截流有關。

    長江委荊江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副總工程師段光磊則用一組統計數據,來解釋沙市江段為什麼會出現百年來最低水位。數據表明:從1956年開始,每年枯水季節,沙市江段出現的最低流量基本穩定在每秒3300立方米左右,但與之相對應的最低水位卻逐年降低。因此,今年枯水季節沙市江段出現歷史最低水位,在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因素。

    段光磊進一步解釋説,這主要是因為上世紀50年代以來,荊江裁彎取直,河道縮短,松滋口、藕池口等支流對長江幹流的分流量減小,導致幹流河床沖刷加劇,河床淘深,因而在枯水季節相同的流量下,沙市江段水位逐年降低。據他們測算,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0年,沙市江段在枯水季節相同流量下,水位約下降了2.7米。他認為,近年來長江全年的總徑流量、泥沙含量等指標基本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今年長江中上游特枯水位的出現,是由氣候、降水、長江治理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偶然現象,並不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表現。

    新華社2003年2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