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長江中上游枯水主因

    長江中上游近期出現罕見枯水,專家認為,這主要是由於近期長江中上游降雨偏少,並非生態環境惡化的表現。

    2月10日,湖北沙市段水位下降到-2.58米(黃海高程28.6米),創下100年來長江有航道水位記錄的最低點。

    《湖北日報》17日報道説,立春以來,長江水位持續退落,中上游河段出現罕見枯水現象。重慶江段水位接近歷史最低值;宜昌江段水位降至10年來最低;沙市江段的水位更是連創新低,從2月8日突破歷史最低水位-2.28米(黃海高程28.9米)後,一路下跌,到10日下午5時,跌至-2.58米(黃海高程28.6米)後才緩慢回升。

    由於水位快速下降,長江中上游多處“黃金航道”出現淺情,嚴重礙航。上游的上絡磧河段航深降至3.1米,最小航寬僅60米,下絡磧河段航深僅2.7米,航寬60米,勉強能夠通航。

    “長江上游今年降雨少,是造成目前出現罕見低水位的主要原因。”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氣象預報處負責人介紹説:“今年1月,長江流域降雨分佈為南多北少,即以長江幹流以南地區降雨偏多,幹流以北降雨偏少,上游流域降水中,除金沙江偏多、烏江持平外,岷、沱江,嘉陵江和長江上游幹流地區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分別減少34%、52%和17%。”

    降水減少,直接導致各支流來水減少。進入2月後,支流來水持續消退。8日,岷江高場站、嘉陵江北碚站等站點的水流量,分別接近有資料記載以來的最小值。其次,位於宜賓的二灘水電站和葛洲壩水電站出於發電需要,對大壩下泄流量進行了控制,也使得水位降低。如葛洲壩近期下泄流量降至每秒2910立方米,僅比建壩以來的最低值(每秒2900立方米)略高。長江水利委員會沙市水文站負責人蔡以定認為,除上述原因外,枯水現象也與近幾年國家對長江上游水土保持等進行綜合治理,上游的森林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對雨水形成一定程度的截流有關。

    荊江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副總工程師段光磊説,根據歷史統計數據表明,從1956年以來,每年枯水季節,沙市江段出現的最低流量大致相當,而與之相對應的最低水位卻逐年降低。可以説,今年枯水季節沙市江段出現歷史最低水位,在偶然中蘊含著必然。

    針對枯季異常低水位是汛期大洪水徵兆的説法,這位負責人認為,長江是個雨洪型河流,洪水主要由長江局部區間暴雨及時間上相對集中形成,低水位與大洪水沒有必然聯繫。

    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勘測的段光磊認為,今年長江中上游特枯水位的出現,是由氣候、降水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偶然現象,它並不是生態環境惡化的表現。近些年來,長江全年的總徑流量、泥沙含量等指標基本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

    據悉,特枯水位出現後,為確保長江航道安全暢通和春運正常進行,長江航道局9日發出緊急動員令,要求全線所屬單位研究制定維護方案,立即採取調標改槽、爆破清障、疏浚挖泥等措施,集中力量戰枯水。他們已派出多艘挖泥船趕赴枝江、太平口、藕池口等水域,抓緊疏浚施工,基本保證了過往船舶正常通航。荊州、宜昌等地的海事部門也緊急出動,對擱淺船舶實施救援,目前所有擱淺船舶均已脫淺。

    新華社 2003年2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