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南京棲霞舍利塔身世成謎團

    在明朝重建的塔身上,為何會出現南唐五代風格的飛天呢?正在召開的南京棲霞山石窟藝術與敦煌學研究會上,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秘書長、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先生在考察了棲霞山舍利塔之後表示,棲霞舍利塔的身世,猶如一個“謎團”。

    柴先生説,棲霞山寺、窟最初的雕塑、壁畫應是道地的南朝藝術品,至於寺中的舍利塔,根據史籍記載,必為隋塔無疑。但由於晚唐五代的社會動亂(包括“滅佛運動” )等因素,棲霞山佛教藝術品亦歷遭劫難,至宋末金兵大舉南侵時,棲霞寺、窟幾成廢墟。南宋曾極《攝山》詩曾寫道:“一丈唐碑今露立,十尋梵塔已抵摧。”後來明朝萬曆年間對棲霞寺窟進行了重修。

    塔身第二層八面鐫有天王像,第一面天王像足下刻有 “明萬曆十七年蜀西邑賈春守題名”,上方刻“作石人王文載”六字。柴先生表示,舍利塔塔基雖然可能是南唐乃至隋代故物,但塔身顯然係明代重建之物,然而塔身第二層飛檐承壁下的橫楣中卻存有16身晚唐五代時期風格的飛天。對於這一矛盾,柴先生認為,一方面可能是該舍利塔歷經晚唐到宋末的戰亂,並未遭到毀滅性破壞,使得飛天等得以保留,古代詩人之詞多有誇張。如果舍利塔明代塔身上的飛天並非南唐遺刻,那麼修塔雕琢工匠一定有舊時藍本可依,從而使得“古塔飛天”保存了晚唐五代的風格,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新華社 2001年03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