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公司從電子垃圾中淘大錢

    目前流行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電腦領域推陳出新的速度:當你把新電腦買回家時,它已經過時了。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腦、手機、電視、冰箱等高科技産品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淘汰,而變成了“電子垃圾”。正當人們在為如何處理這些棄之可惜、食之又無味的“電子雞肋”而犯愁時,國外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政府相關法律法規的鼓勵和支援下,紛紛著手研究廢舊電子産品迴圈再利用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日本橫濱金屬公司是一家重金屬冶煉企業,該公司在對報廢手機成分進行分析後,發現手機中的貴重金屬含量相當豐富,視之為“寶貴的礦物資源”。於是,它應用自己擁有的熔煉技術、電解及化學提取等冶煉技術,從報廢手機中回收了金、銀、銅、鈀等多種貴重金屬,獲得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家公司説,平均每100克手機機身中含有14克銅、0.19克銀、0.03克金和0.01克鈀。另外從手機鋰電池中還能回收鋰。

    澳大利亞則開發出一項利用廢舊手機生産鋪路材料的技術。這項技術是由澳大利亞科學工業研究組織開發的,具體步驟是將已經作廢的手機整體熔化,經過加工處理後,機殼等塑膠部分可用來製作建築材料,用這些通信工具修築一條真正的“資訊高速公路”,而手機電池中含有的鎳和汞等金屬物質則可再次利用。由於這項技術在世界上屬於首創,其轉讓的潛力相當巨大。

    芬蘭生態電子公司在北部電子城奧魯市建成一家電子垃圾處理工廠,採用類似礦山冶煉的生産工藝,把廢舊手機、個人電腦以及家用電器進行粉碎和分類處理,對材料重新回收利用。目前這家工廠每年可處理1500-2000噸的電子垃圾,由於建有良好的環保處理系統,不會對地下水源和空氣造成污染。

    上述這些公司之所以敢為高科技時代的“破爛王”,是因為他們都已經看到了回收廢舊電子設備的經濟價值和環保意義。事實上,對於專門從事回收的業者而言,這些電子垃圾從裏到外的每個零件都是生財的工具。以電腦為例,電腦中的中央處理器、散熱器、主機板、硬碟驅動器等上面都有銅、銀、黃金、鋁等貴重金屬。此外,電腦外殼、鍵盤、滑鼠則含有銅和塑膠,重新加工後可製作水管和筆座,甚至連電源線也可成為傢具或者平底鍋的材料。而電腦中的晶片也能在玩具産業中找到自己的第二春。

    在大量生産、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為特徵的工業化社會正在逼近極限。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國家再生産與資源回收研究中心”負責人蘭薩爾指出,一方面製造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得電子産品的使用壽命成倍增加;而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又使得它們的更新速度加快。許多産品不但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在報廢後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如何設計既容易回收、又對環境損害較小的工業品,已經成為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的研究重點。在這種“工業生態學”的指導下,施樂公司正在研究開發全球第一種可以回收、再生的影印機;柯達公司則對最新型號的一次性相機作了精心的改進,使其用過以後變成可以回收利用的所謂“綠色電子垃圾”。

    有關專家表示,我國的廢舊電子産品的回收處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應該未雨綢繆,早作應對,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在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産品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産品最終廢棄所産生的環境影響,積極支援廢舊電子産品的系統回收和資源再利用事業。(盧德坤)

    人民網 2002年12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