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都江堰實施“青春術”

    今天上午10時50分,都江堰內江成功合龍,湍急的江水被阻掉頭向外江流去。這處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自此開始實施為期42天的內江斷流維修。

    都江堰管理局局長彭述明介紹説,這項耗資3000萬元人民幣、歷時42天的維修工程被稱作“青春術”,工程重點是對都江堰的“心臟”部分——渠首工程進行全面整治,對水底工程進行“體檢”、清淤、淘灘和填補,“如同給一位老年人做次心臟手術,讓他永葆青春。”

    已有2250多年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長江支流岷江上游,距成都50余公里,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古代水利系統工程,被稱為“人類水利史上的豐碑”,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同時,這次維修還將對20世紀50年代興建的三座人工閘等灌溉設施進行全面檢修和升級,採用高科技軟體控制系統,實現智慧化管理。

    今天的斷流施工完全沿用2000多年前的古法。攔水壩主幹由18座榪槎構成,輔以黃泥和填充了卵石的竹籠。榪槎是由六根長9米、直徑40多釐米的圓木綁扎而成的高9米立體三角架,沒用一顆鐵釘,綁扎工具僅是工匠編織的竹繩。記者在現場看到的唯一現代化的工具是一輛運送黃泥的拖拉機。

    維修工程總顧問、高級工程師李君柱説:“這些攔水設施都是木石結構,拆除十分方便,不會造成污染。”他介紹説,這次不惜人力物力,採取傳統斷流方式,目的是確保這座古堰不受現代化機械的破壞,使之得以永續利用。

    據《史記》記載,都江堰由戰國末期(西元前256年至西元前251年)秦國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創建了以“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為主的都江堰渠首工程和龐大的渠係工程,成功解決了泄洪、排沙兩大難題,結束了川西平原洪澇與乾旱交替的歷史,使這裡成為豐饒的“天府之國”。

    古文物建築專家鐘天康認為,都江堰最偉大之處在於2250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古堰灌區面積達1009萬畝,覆蓋成都、樂山等7個大中城市及37個縣,糧食總産量60億公斤。都江堰同時還為四川50個大中城市、數百家工礦企業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

    “這與中國歷代的保護和維修分不開。”自修建時起,都江堰幾乎每年都進行一次斷流清淘維修。進入20世紀80年代,都江堰的管理逐漸實現科學化、自動化,保證了內江河床衝淤的基本平衡,斷流維修開始間隔幾年進行一次。上一次的斷流維修是在1992年。

    鐘天康説:“相隔10年才進行維修,主要是因為岷江洪水減少,水質改善,含沙量大幅降低,內江河床的淤積已不太明顯。”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林區,岷江源頭的黑水、松藩、理縣等林區近10年來全面停止森林砍伐,10多萬戶農民將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據都江堰景區官員介紹,都江堰維修期間不僅不會影響遊客觀光,還帶來了新的“驚喜”:斷流使平時隱身水下的都江堰水底工程現身,神奇的飛沙堰、明清以來安放在江底的四根臥鐵等都將成為珍貴的景觀。

    新華社 2002年11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