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發改變西部人的生活方式

    看不到係著白頭巾的陜北農民,聽不到高亢的信天遊調子,綿延的群山沒有了羊群,因為覆蓋了大片的綠色而少了蒼涼。

    “這不是我在書上了解的延安,”西安交通大學日本留學生倉貫勢津子最近訪問中國革命聖地延安時,感到陌生而新鮮。

    今天,從麥當勞快餐店到家樂福超市、從腳下越來越平坦的水泥路到身上越來越多的鈔票,中國政府實施西部大開發三年來,居住三分之二國土上的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方式正悄悄發生著改變。

    “開始時,我和許多人一樣,認為‘西部大開發’可能僅僅停留在紙上,”30多歲的西安職業經理人杜曉波説。但當他一次次帶著女兒吃“麥當勞”、在大超市買東西、在外資銀行存錢的時候,他意識到,“生活已經在不經意間變了。”

    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上,西部分佈著眾多的高原與山脈,但在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版圖上,西部則是名副其實的“谷底”。由於歷史的原因,西部近代以來一直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

    199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希望通過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改變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和長期貧困的面貌,建設一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西部。

    3年來,中國政府對西部累計投資4000多億元、制定了大量吸引外來投資的優惠政策、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以保護生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四大標誌性開發工程,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

    在國家各項開發措施的推動下,西部12個省市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連續3年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西部人的生活也因此而改變。

    總投資240億元的龍灘電站建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天峨縣,這讓當地人十分興奮。原來,水電站建設可提供近6萬個直接就業機會,為幾萬建設大軍提供生活服務足以讓當地百姓的收入提高一大截。如今,大量的天峨農民已變成了商店售貨員。

    中國西部農民感受最深的是路的變化。青海撒拉族農民韓尚文説:“我家那條40年沒修的路終於鋪上柏油了,到省會西寧的路程縮短了一半。過去不少村裏人一輩子沒出過遠門,現在到西寧辦事、採購很平常。”

    去年,青藏鐵路路基向前推進100公里,這條“鐵龍”的起始地——青海省海西州的經濟增長率也向上升了18個百分點,城市居民收入躍進全省前列。

    青海省海西州年屆7旬的退休工人齊天力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第一批支援西部的建設者。在他的印象裏,進藏之路是牦牛踩出來的,一個往返需要半年,沿途牲畜的屍骨現在還看得到。後來修建了青藏公路,一個多星期就能到西藏。“青藏鐵路通車後,兩三天就能一個來回。”

    開荒墾種、漫山放牧曾是陜北人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國政府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後,西部億萬農民手裏的農活變了,種田的變成了栽樹的,僅延安市就有近10萬“羊倌”轉産成為播綠者。

    陜北吳旗縣西溝塔村農民劉生萬和村裏其他農民一樣,把家裏幾十畝斜坡耕地改種為樹和草,去年一次性拿到國家兌現的補助糧食4060公斤、管護費812元。

    “‘信天遊’是陜北人放羊時感嘆生活艱苦傳唱的。現在我們和平原上的人一樣生産生活,那些老歌唱不出來了,”劉生萬説,言語間流露出對“信天遊”可能失傳的遺憾。

    陜西省政府西部問題研究專家鄭夢雄認為,隨著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西部人生産方式、生活觀念的變化是必然的,這個變化更深刻。(白林 李梁)

    

    新華社 2002年11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