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世紀中藥發展戰略確定

    我國是中藥的發源地,但近年來發展滯後,在國際中藥市場上已落後於日本、南韓。科技部 負責人日前在成都透露,我國新世紀中藥發展戰略已經確定,這一戰略旨在推進中藥産業化、現代化進程,力爭在這個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朝陽産業領域搶佔先機。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在“2002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報告中説,新世紀中藥發展戰略的要點是:

    --以創新為核心,加速中藥現代化進程。古老的中藥産業當務之急是實現現代化,不能再一味依靠“祖傳”,大膽創新才有出路。我國將繼承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以創新為核心,吸納多種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包括資訊技術、生物技術及植物藥研發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及産品創新,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以標準為重點,提高中藥産品品質。標準化程度不高,是中藥走向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中藥標準對於保證中藥産品的安全有效、品質可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公認的中藥標準。我國必須加快建立符合中藥特點的、科學的、能為國際公認的現代中藥標準。

    --面向市場,積極推進中藥産業發展。中醫藥科技發展必須瞄準國內外需求,在保證中藥療效的前提下,改進中藥傳統劑型,提高品質控制水準,加快療效確切、使用安全、品質可控的中藥新産品的開發,實現傳統中藥産業向現代中藥産業的跨越。

    --加強中藥資源保護。近年來,生態惡化和資源破壞是威脅中藥發展的重點因素。中藥必須可持續發展戰略。開發中醫藥的同時,必須注意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護,保障中藥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中藥産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保障中醫藥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

    --優勢整合,共同推進中藥現代化發展。政府通過制定國家戰略目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宏觀引導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制藥企業等多方面力量,發揮區域優勢,通過整體佈局、資源重組、機制創新,構築研發體系。棗中醫中藥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中醫、中藥密不可分。中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發揮其治療、保健、康復等重要作用的。加強中醫臨床診療規律的研究,促進中醫、中藥協同發展。(田剛 張偉)

    

    我國將把中藥産業作為重大戰略産業

    在昨天的“2002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上,科技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有關部委召開新聞發佈會,首次披露了作為中藥産業發展綱領性文件《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的有關內容,提出通過若干政策支援,把中藥産業作為我國重大戰略産業加快發展。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藥産業持續發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産業體系,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具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産業。但是總體上看,我國中藥的品質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品質檢測方法及控制技術比較落後;中藥生産工藝及製劑技術水準較低;中藥研究開發技術平臺不完善,創新能力較弱;中藥企業管理水準普遍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缺乏國際競爭力。

    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説,中藥現代化發展是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我國政府將通過制定國家戰略目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宏觀引導發展方向,整合“官産學研資”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中藥現代化的進程。同時,政府將充分考慮中藥現代化發展的總體佈局,發揮區域優勢,使之不但有利於總體經濟增長和産業結構調整,也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保證中藥現代化健康有序地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中藥現代化進程。

    《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的實施年限為2002年至2010年,《綱要》從構築國家現代中藥創新體系、制訂和完善現代中藥標準和規範、開發出一批療效確切的中藥新産品、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現代中藥産業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

    到2010年,形成中藥現代化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及支撐條件平臺,重點支援2-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中藥研究開發中心、20個中藥國家工程和技術研究中心及10個中藥産業基地的建設。

    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500種常用中藥材、500種常用中藥飲片(包括相應配方顆粒)的現代品質標準;完成國家基本用藥目錄傳統中成藥的工藝條件優選評價和品質控制手段的提高工作;完成200種中藥化學對照品研究。

    在保證中藥療效的前提下,改進中藥傳統劑型,提高品質控制水準。加快療效確切、使用安全、品質可控的中藥新産品的開發。到2010年,開發出100個中藥新産品,完成100個傳統中成藥的二次開發;完成現有國家中成藥標準品種整理、提高工作;擴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中藥産品的出口份額,爭取2至3個中藥品種進入國際醫藥主流市場。

    重點扶持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或跨國集團。形成有利於整體經濟增長、區域經濟發展和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現代中藥産業。到2010年,推動形成約5個年銷售額50億元以上、10個年銷售額3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大幅度提高中藥産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張偉)

    

    我國將對國家藥典進行重大修改

     記者在成都獨家採訪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室主任錢忠直先生時了解到,我國將對國家藥品標準的主體--《中國藥典》從六個方面進行重大修改。修改後的《中國藥典》將突出中藥的標準化和現代化,成為我國藥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藥典》是國家藥品標準的主體,被譽為中藥界的“憲法”。據錢先生介紹,中國藥典中藥品質標準的發展為三個階段。1985年版和1963年版為中國藥典第一階段。1953年版中藥品質標準基本參考國外藥典制定,但品種只收載了大黃等幾十種國際通用生藥,無專屬性鑒別,缺定量指標。1963年版的中藥部分為體現中藥特色,增改了炮製、性味、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等內容,並增加了鑒別項。但是受當時科技水準的局限,仍處於靠外觀形態的經驗鑒別階段。1977年再版的中國藥典為第二階段。此次再版的中國藥典在中藥品質標準中大量收載了顯微鑒別,尤其是粉末顯微鑒別。這對於過去的單以外觀形態的經驗鑒別進了一大步。是中國藥典的第一次大的飛躍。1985年至2000年版的四版是第三個階段。由於科技的進步,中藥由手工生産向向工業化大生産過渡,其産品品質必然要實現由經驗控制向科學控制轉變。因此,中國藥典從1985年開始正式將薄層色譜用於藥典中藥品質的控制,結束了中藥無專屬性鑒別的歷史。1990年版的藥典設直了薄層色譜鑒別對照藥材,既體現了中藥的專屬性、又體現了整體,較單一的化學對照品鑒別更有效。同時,首次引進用現代儀器檢測方法測定含量。2000年版改用高效液相色譜法解決了專屬性測定問題,準確科學性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從1985年起,國家規定每五年修改再版一次,其目的是隨著科技進步,將一些新的成熟的技術納入中國藥典。2005年的再版是中國對國家藥典的第八次修改再版。目前已經確定了六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要擴大和調整收載中藥品種及常用中藥製劑輔料。錢先生説,目前《中國藥典》收載中藥材534種,中成藥458種,共計992種。但所改集的中藥材和中成藥與中醫臨床用藥的數量相比,有相當大的缺口,不適應現代疾病譜的變化。因此,2005年版的藥典目標之一就是擴大收載中成藥品種,使之基本涵蓋中醫臨床各科中藥範圍。同時,對中藥材和中藥飲片也要擴大收載量,以適應藥品生産、檢驗及監督管理的需要。

    規範試驗方法和試驗條件是再版藥典的另一項重要工作。這位專家介紹,在目前的藥典中,許多試驗方法和條件尚有許多亟待規範的地方。比如,薄層色譜法,它是一種使用頻度相當高的方法,但在目前的藥典中對這一方法缺少科學的細緻的規範。2005年再版藥典將不再允許用手工輔的薄層板,而要用標準化,並將對藥典收載的328個薄層鑒別在統一規範的條件下重新試驗,建立對照薄層色譜圖。

    增加和完善中藥品質標準安全性指標是又一重點。錢先生介紹説,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污染帶進來的,如殘留的農藥、重金屬、雜質、微生物、黃麴霉毒素等。另一類是自身有的一些毒性中藥,除國務院公佈的28種外,還有近年來發現的馬兜鈴酸等等。

    錢先生透露,加強中藥檢驗方法的專屬性,提高中藥品質標準的可控性是再版的一個內容。他説,過去常用的理化反應,不能反應中藥這個複雜化學成份體系中的真實情況,尤其對復方中成藥更無參考價值,再版的藥典都要改為專屬性的方法。

    再版藥典將積極採用現代科學分析技術,增強先進性和可操作性。這位專家介紹,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打破了過去“丸、散、膏、丹,神仙難辨”的困境,現代儀器分析技術,幫助中醫藥界提高了分析手段,所以在不脫離中國國情的情況下,此次修改,要加大儀器分析的比重。

    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的品質標準體系,逐步由指標性成份向活性成份的測定過渡,由單一成份向多個成份測定和指紋圖譜整體控制模式的轉化是又一重要內容。

    據介紹,中國藥典的修改和再版體現了中國中藥與時俱進的精神,從中可以看出中藥逐漸走向標準化、現代化的軌跡。(侯志明)

    

     我國用指紋圖譜控制中藥品質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一種創新型中藥品質控制核心技術--指紋圖譜技術在中國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室主任錢忠直今天在成都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這一成果解決了我國中藥現代化品質標準體系建設的核心技術。這項名為電腦輔助色譜指紋圖譜品質評價相似度技術,在國際上是領先的。

    就象通過人的指紋可以確定一個人一樣,這一技術的核心是通過中藥的“指紋”全面反應中藥的整體特徵而不是幾個成份。

    據了解,現行中藥的品質控制模式是借鑒化學藥品品質控制模式,以測定某一成份為目標的分析方法。這種以單一化學成份分析的觀點,對於結構清楚、構效關係明確、有效性與安全性與該藥的成份直接有關的化學藥品來説,其品質控制中的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可以直接作為藥品優劣和療效評價的指標。但對於中醫“整體”理論指導下的中藥,一種活性並不能客觀反應它所體現的整體療效,因此這種基於化學藥品模式的品質控制模式,對中藥而言日益顯現出潛在的局限和缺陷。為了找到一種既可以完善地表述中藥的整體性和複雜性,又有別於西藥單一成份的定量的技術,國家藥典委員會從2000年開始,在瀋陽藥科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等開展了這項研究開發工作,經過近兩年努力最終研製開發而成。

    據介紹,這一技術是使用多學科交叉、綜合技術手段對物質組成體系品質穩定性進行評價的檢測方法。它從藥材的種植、采收、加工、貯存,製劑的原料、半成品、成品、貯存、流通等各個角度和方面進行中藥樣品分析,通過相似性和相關性對比,發現品質變異和缺陷,從而全面、特異地把握住中藥的品質命脈,最終解決中藥品質評價的科學性等關鍵問題,建立起完備的中藥品質評價體系。有關專家介紹,這一技術雖然在一些青睞中藥的國家也開始應用,但技術的全面性、完備性和普遍性都在中國之後。

    有關專家認為,我國中藥走向現代化的最大障礙是標準化問題,而指紋圖譜技術成功地解決了中藥標準化的核心問題。由於這一技術易於被國際社會接受,為中國中藥走向國際市場,推動中藥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它對中國中藥智慧財産權將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侯志明)

    

    新華社 2002你那11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