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口造陸現象明顯趨緩

    黃河每年都要攜帶大量泥沙穿峽谷,跨平原,滾滾東流,在入海口不斷向外填海造陸,從而使黃河三角洲的陸地邊緣持續外延。然而,來自權威部門的測量證實,近年來,這裡的填海造陸現象已明顯趨緩。

    黃河造就三角洲,靠的是大量泥沙。據山東省水利廳提供的資料表明,從1954年到1982年,黃河造陸達1100平方公里,海岸線平均每年外延0.47公里,也就是説,黃河每年新生土地2000多公頃。事實上,現在山東省東營市的墾利縣和河口地區,大部分是黃河淤出來的“新大陸”。

    得益於黃河造陸,東營市每人平均佔地是全國每人平均佔有土地的3倍,目前尚待開發的鹽鹼地有34.6萬公頃,是中國東部沿海土地後備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現在全國耕地面積每年以0.3%的速度遞減,惟有這裡卻每年以0.5%的速度遞增。

    三角洲填海趨緩的原因主要有三條:一是近些年黃河沿線乾旱缺雨,導致黃河成為季節河,主汛期斷流、跨年度斷流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中,1991年至1999年,發生黃河連續9年斷流;二是由於黃河流域灌溉面積不斷擴大,工業和城市用水大量增加,如山西能源基地建設、中原油田用水、引黃濟青工程及農業灌溉用水等,使黃河年均輸沙量減少約6億噸左右;三是上游沿岸綠化面積增加,水流含沙量明顯減少。

    專家們認為,水量的減少與含沙量的減少,客觀上使入海泥沙量自然減少。現在,黃河三角洲每年造陸面積已相對減少到1至2萬畝,即600至1300公頃。

    水利專家同時認為,黃河泥沙減少之後,有利之處是可以使河口長期穩定,並滿足當地工農業生産和引黃灌區的人畜用水;不利之處是,泥沙減少後導致河水流速減緩,“攔門沙”淤積加重,河床增高,一遇雨季則必然導致防洪能力降低。目前,中國水利部門已經初步找到一種科學的調水調沙手段,即通過對黃河水的人工調節,改變水沙比例,使之符合下游輸沙規律,從而達到既能減淤、又能穩定河道、有效利用黃河水的目的。

    專家們認為,今後,隨著黃河入海水量和泥沙的多少,新生陸地的面積每年也會有不同變化,而人工調水調沙手段,則又為治理黃河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新華社2002年10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