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城十三年間三易城址

    記者令偉家 劉剛 陳敏

    千里三峽庫區,前前後後需要搬遷的縣城11座,但沒有一座像奉節這樣費事“難産”。“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奇險高峻的夔門山水,讓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也讓今天奉節縣的建設者們頭痛不已:為三峽建設而需要搬遷的奉節縣城,前後三易其址,僅選址就耗掉了13年寶貴的時間。

    峭拔險峻得連座新城選址都找不到的古夔州,是片名副其實的詩歌沃土。無數的詩壇巨星從這裡升起,無數的華章絕句在這裡誕生。但這些文學史上的千古絕唱,用地理學的語言表達出來,卻是複雜的地形和破碎的地質。唐代詩人陳子昂説這裡“岩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李白形容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而旅居奉節兩年多時間的杜甫,則用“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來描述奉節地勢的險要。蘇軾、陸游、范成大等人,都用詩描繪了“地無三尺平,峰有萬丈高”的古夔州形象。

    奉節地質到底破碎到了什麼程度,縣長陳孝來用兩個數據作了比較:在新縣城,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作為建設使用的不到40%!陳孝來説,長江流經奉節縣43公里,兩岸除了蜿蜒8公里的矍塘峽外,惟有老舊城是塊沖積形成的平壩。其他地方則是七溝八梁一面坡,地形溝壑縱橫、地質支離破碎,海拔500米以下沒有一塊面積達到1平方公里的平臺。在這些帶狀的溝壑間,不要説找個建城的壩子,就是連塊平整的石頭都難找到,風化、滑坡、泥石流現象非常普遍。

    有2300多年建縣史的奉節城,是三峽庫區全淹全遷縣城。1983年,建設部城鄉規劃設計院在長江支流的草堂河畔,為奉節新城確定了第一個選址,但因為當時三峽工程論證尚未結束,這個並沒有實施的方案就此束之高閣;1992年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院,以老縣城後面的寶塔坪為中心,為奉節新城選了第二個“家”,開工3年後因修建造成高邊坡,引發地質災害而停工作罷;1995年底,建設部、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四川省規劃設計院等單位的專家匯聚奉節,經過3天論證後,將距老縣城8公里處的三馬山確定為奉節新城的第三個地址。

    新縣城以三馬山為中心,東起寶塔坪、西到頭道河溝,綿延24公里,加上長江南岸的工業區,整個新城呈“糖葫蘆”狀結構。陳孝來説,1996年四川省批准了新方案,1997年3月奉節新城破土動工,比庫區其他區縣整整晚了3年。

    曾經被一座座山包和一道道溝壑覆蓋的三馬山,如今山被削為平地,溝被填成壩子,一幢幢高樓正在拔地而起。但鮮為人知的是,新縣城能夠直接建房的一、二類用地不足兩成,剩餘的都是三、四類用地,只有經過處理後才能使用。在這裡建樓,花在地下樁基上的時間和金錢,要比花在地面樓房上的多得多!這裡一棟樓的樁基要鑽到30至40米,才能鑽到硬石層上,相當於十幾層樓那麼高。

    走在奉節新縣城,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又一面高十米、數十米不等的鋼筋混凝土岩壁。陳孝來説,這些都是預防地質災害的檔墻、護坡,國內所有治理高邊坡的手段都能在這裡看到,包括建擋土墻、加固錨桿、修防護網等,因此奉節新城就有了“高邊坡博物館”的封號。

    複雜的地形、破碎的地質,加上選址耽擱的時間,給奉節人建設新縣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奉節縣除了長江水利委員會設置的地質工作站外,奉節人還自己建立了地質觀測站,以確保移民安全入住。陳孝來説,地質工作站對每棟樓的結構和高度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而觀測站則利用先進的GPS衛星定位系統,對新縣城400個監測點進行晝夜觀測,每棟樓房哪怕有1毫米的變化,都能在儀器裏反映出來。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儘管有許多如削的峭壁,但寬闊的馬路仍從容延伸、高聳的樓房不屈攀升,奉節新城的面貌日新月異。陳孝來説,遷建後的奉節縣城共有12萬人,是三峽庫區人口最多的縣城之一。儘管地形複雜、地質破碎,但奉節新縣城的建設和老縣城的拆遷,將按國家規定如期完成,絕不會拖三峽工程建設後腿,一座融古今文化于一體的嶄新城市正在長江邊崛起。

    新華網 2002年10月0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