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千歲大佛"長高"了1米  

    莫高窟96窟及窟前殿堂遺址的新近考古發掘,使莫高窟千歲大佛“長高”了1米,恢復到了原來35.5米的高度。

    記者日前從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莫高窟96窟即通常所説的“九層樓”,窟內有莫高窟最大的彌勒造像,這個像與莫高窟130窟第二大佛南大像相對應,又稱北大像。唐代武則天時期,盛行“佛王傳統”(“佛即是王,王即是佛”),編著《大雲經疏》以宣揚彌勒降世,令各大州建造大雲寺,並塑彌勒大佛以供奉,從而為武則天合法執政尋找理論依據。敦煌莫高窟96窟彌勒大佛就是在這次政治浪潮中所建。

    據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延載二年(695年),禪師靈隱共居士陰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唐代以後,西夏、元、清等各個時期又對莫高窟96窟及窟前殿堂進行了重修和重建,96窟的窟內地表在歷次修建中不斷抬升,相應的北大像也在逐次降低,由原來的35.5米,降為34.5米,這一高度一直保持到1999年底的考古發掘之前。

    1999年底,敦煌研究院組織人員對96窟窟前殿堂遺址及窟內進行了考古發掘,逐層發現了清、元、西夏時期的窟內地層,直至初唐時期96窟的原洞窟地面露出,從而使北大像恢復到了初唐時的原始高度,由最初發掘時測定的34.5米,變為現在的35.5米。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彭金章在不久前結束的“首屆麥積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對這一考古發掘做了書面報告,並強調指出,莫高窟96窟及窟前殿堂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使千歲大佛“長高”了1米,而且還使莫高窟窟前出現殿堂的時間提早了200年,改寫了莫高窟窟前最早的殿堂遺址出現在五代時期的説法。

    據了解,在世界原有十大佛教造像中,我國四川樂山大佛以71米排名第一,阿富汗巴米揚西大佛、四川榮縣大佛、巴米揚東大佛以55米、36.67米、35米分別排在三、四、五位,敦煌96窟大佛緊隨之後,名列第五。去年3月,巴米揚兩座大佛被塔利班武裝炸毀之後,敦煌96窟大佛的排名隨之上升至第三位,其考古發掘後恢復的高度也超過了被毀的巴米揚東大佛。

    新華網 2002-08-26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