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發現蒙古人的賣身契  

    記者日前從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獲悉,敦煌北區石窟中發現的蒙古文文獻中有一件經專家考證後確認為“蒙古人的賣身契”。

    1988年至1995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對敦煌莫高窟北區進行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獲得了西夏文、敘利亞文、蒙古文和八思巴文等原敦煌藏經洞中所未見的文獻。其中蒙古文獻共有51件,來自北區的19個洞窟,多為殘片。

    “蒙古人賣身契”出土于莫高窟B127石窟,紙質為纖維交織不均勻的白麻紙,上面有用墨書寫的文字,殘存7行。從契書中可以看出,賣身者是當時家境貧困之人,買身人身份顯貴,名叫赤達爾。此外,還有一個見證買賣過程的官吏叫做達魯花赤。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敖特根結合史實對該文書進行考釋研究後認為,“賣身契”中的買賣雙方和見證人都是蒙古人,而且中證官達魯花赤就是《蒙古秘史》中所記載的千戶長“客帖”,該契書也是他在1227年至1246年之間充當拔都封地時所簽寫。另外,根據考古工作者在出土該文書的洞窟壁面上發現的具有鮮明蒙古族特色的圖案,可以推知其很有可能繪製于蒙元時期,同時此洞窟還出土了其他多件元代蒙古文和藏文文書。因此,專家認為這張“賣身契”的年代應為蒙古帝國時期。

    敖特根還指出,由於契書中的買賣雙方都畫了押,不同於奴婢賣身時只由賣身人畫押,所以這份賣身契應為“私契”,賣身的是貧困的自由人。此外,契約中出現的見證人不是當時政府規定的需要收稅的專職見證人員,説明這份契書是逃避了稅金的。敖特根説,根據以往歷史文獻記載,逃避官稅的現象在當時極為普遍,此次發現的“賣身契”不但為其提供了佐證,同時也是研究當時蒙古社會、經濟、政治的珍貴材料。

    新華網 2002-08-19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