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科技菜籃子"提高生活水準  

    我國淡水魚人工養殖又獲重大突破——與銀魚、白蝦並稱“太湖三寶”的白水魚,經上海科技人員三年努力,日前馴養成功,首批200萬尾苗種已投入養殖;記者昨天從銅川、曹安等水産市場獲悉,儘管目前正處伏季休漁,但從浙、閩兩地運滬的黃魚、梭子蟹等養殖海鮮貨豐量足,日交易量達200噸以上……經過科技人員長期默默耕耘,如今上海人的“菜籃子”變得“模糊”起來——季節淡化、地域不清、家野難辨,於是,有人稱之為新概念菜籃子。

    科技使“菜籃子”沒了季節概念

    時下雖是三伏天,但菜場上青菜、卷心菜、蕹菜、米莧、雞毛菜,超市裏小包裝彩色辣椒、超紅甘藍、金光菜等等琳瑯滿目。過去每逢暴風驟雨菜價陡升、貨源吃緊,如今一去不復返了,甚至無淡旺季之分。不僅是蔬菜,水産也是如此,本市每年都引進馴化2—3個水産新品,草蝦、河蝦、河蟹、鱖魚、鱸魚等四季不斷檔,名特優養殖面積擴大到25.9萬畝,全年水産品上市量達30萬噸。

    科技使“菜籃子”地域概念變得“模糊”了

    一位賓館經理講述了一件事,某外商點名要吃原産于南美安第斯山麓的人參果菜肴,10分鐘不到這道菜就端到了他面前,因為上海已引種這一菜品。在上海,日本人可以吃上正宗的東京四季青,德國人可以點一道美味的德國紅菊苣色拉,美國人則可以品嘗可口的“美國一號”甜玉米,上海“菜籃子”裝滿天下菜。3年裏,科技開發人員遍引國內外400多種蔬菜良種,堪稱世界之最。細心的市民發現:現在豬肉瘦肉易買,厚膘肉難覓,這是肉豬跨國界結合的結晶。通過從歐洲、北美洲等地引進優良豬種,與楓涇豬、梅山豬、浦東白等本地良種豬雜交,形成新品三元雜交瘦肉豬,瘦肉率達55%以上。目前,上海每年出欄的480萬頭肉豬中,有80%是"土洋"結合或"洋洋"結合的三元雜交的優質瘦肉型豬。

    科技使"菜籃子"養殖和野生的界線變得"模糊"了

    枸杞像青菜一樣密矮栽培多茬收穫,香椿樹"嫩頭"四季叢生,馬蘭頭能用種子播種……為了摸透野生的習性,育種者深入原生地,模擬相應條件培育。生長在水潔、土凈、氣清的崇明島中部的甲魚,一生都按野生鱉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性養殖。孵化出殼的幼甲魚,經過幾個月的恒溫池養,就來到野外水塘,在全生態自然環境下放養。由於秋冬季節不加溫,甲魚基本停止生長,所以從孵化成型到上市,就比加溫養殖的要多花2年時間,該説它是養殖還是野生?

    科技使"菜籃子"變得更豐富,但品質卻不含糊

    上海奉浦園藝場是滬上首家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蔬菜基地,176畝土地共種植迷你大白菜、莊屋長茄、東京四季菜等50多種有機蔬菜。為了讓市民吃上"放心肉",上海農工商肉食品有限公司從源頭抓起,讓良種生豬住"小白屋",喝潔凈水,吃不含違禁藥物的飼料,並在屠宰加工過程中抓好18個環節的品質檢驗,確保"愛森"豬肉安全、衛生。

    解放日報 2002-8-3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