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工繁殖"愛情鳥"獲成功  

    兩隻冠斑犀鳥在廣西南寧動物園的人造巢窩內孵化出生,雛鳥在巢窩內經過48天的哺育期長成幼鳥後,近日先後飛出巢窩。這是有“愛情鳥”之稱的冠斑犀鳥首次人工繁殖獲得成功。

    負責繁殖工作的助理工程師直秉盛説,兩隻鳥是經過5個星期的正常孵化期後在巢內誕生的,它們出巢後稱得的體重均在200克以上,身長50釐米左右,已接近成年犀鳥的大小,目前它們身體健康。

    記者在動物園的鳥園內看到,這兩隻冠斑犀鳥和園內的同類一樣,都是白肚、黑背,喙部大而長,頭上有一個帶黑斑的冠狀盔突,它們時而站在榕樹上接受父親的喂食,時而拍著翅膀享受飛翔的樂趣。

    “冠斑犀鳥的人工繁殖技術難度大。首先是這種鳥對配偶的選擇有很高的要求,雄性個體一般不會隨意與雌性個體交配,只有般配的對象才會成為配偶,因此人工繁殖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雄性和雌性都適量的種群;其次,這種鳥對繁殖的環境要求高,野生的冠斑犀鳥都是選擇高大樹木的洞穴,或懸崖峭壁的天然岩洞縫隙作巢窩,在人工條件下,必須從巢窩的高度、位置、溫度和陽光照射等多方面精確地達到其要求,繁殖才有可能成功,”直秉盛説。

    據介紹,南寧動物園目前有40只冠斑犀鳥組成的種群,其中雌性34只,這是國內惟一的人工飼養的冠斑犀鳥種群。

    “為了給冠斑犀鳥創造一個適合繁殖的環境,我們把冠斑犀鳥種群放在一個面積9000平方米、高25米的鳥園內,並混入其他鳥類600多只,大棚內種了榕樹、棕櫚樹等多種亞熱帶、熱帶植物,有假山、小湖和人造溪流,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我們把一些人造巢窩置於園內多個地點供雌鳥産卵繁殖用。經過兩年的試驗,不斷調整巢窩地點和環境,最近終於有兩隻巢窩被雌鳥選中,”直秉盛説。

    根據技術人員的觀察,從雌鳥坐窩産卵到幼鳥離巢前,小鳥的父親用泥土把巢口封住,只留一條小縫供它把叼來的食物喂給雛鳥,直到幼鳥有足夠的力氣啄開封口,飛翔。其間,雄鳥每天從早到晚尋找食物,照顧雌鳥和雛鳥。由於從擇偶到生育,冠斑犀鳥始終對愛情忠貞不渝,因此它被稱為“愛情鳥”。

    冠斑犀鳥是瀕危的珍稀動物,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佈在我國的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新華網 2002年8月0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