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提前城市歷史10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日前向記者披露了一個重大考古發現:正在發掘的含山淩家灘原始部落遺址是我國最早的城市遺址,這表明我國早在5500年前就出現了城市,從而使我國城市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淩家灘遺址位於長江、淮河之間的巢湖流域。據考古專家描繪,現在被大片莊稼覆蓋的淩家灘在遠古時期是一座繁華、熱鬧的城市,養殖業、畜牧業、手工業初步形成規模。這一驚人的發現意味著我國城市文明的起源遠遠早於人們過去所作的估計。專家認為,淩家灘古城展現出的失落久遠的燦爛文明,將使中華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萬年。

    在此之前,考古界公認我國最早的城市坐落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丹土村,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著名城市歷史研究專家、同濟大學董鑒泓教授認為,一個文明發源地能不能稱得上城市,要看它是否具有固定居民點、大型神廟建築、防禦性設施以及手工業作坊、集市等要素。負責淩家灘遺址發掘工作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敬國教授告訴記者,淩家灘具備了以上條件,這裡既有大型宮殿、神廟等標誌性建築以及佈局整齊的房屋、墓地,又有護城壕溝、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禮器,所以它當之無愧是一座城市。

    張敬國率領的考古隊已經在淩家灘遺址發現一座祭壇,一處大規模紅陶土塊廣場、一口水井、一條壕溝、一處石器作坊、三組巨石建築遺存、66座墓葬、1300件陶器和玉器、石器等各類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史前文化遺址中,淩家灘出土玉器最多,而玉器是城市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貴族們用來象徵權力的專用禮器。

    前不久,記者尋訪了這座古城。方圓160萬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邊際,就是以後稍晚出現的城市面積也不一定比它大。這個城市沿河而建,以三個臺階為界線劃分成三處功能不同的區域,具備了初級的城市規划水平。

    第一區域是普通部落成員的居住區、庭院區,房子帶有明顯的城市規劃和精心設計的痕跡。這個區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區域是3000平方米的紅陶土塊廣場,這裡是部落首領的宮殿區和部落會盟、祭祀、操演的場所。考古專家認為,這裡是部落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也是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當時的高度文明和強勢力量。記者在廣場中間看到一個紅陶土塊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飲,經地質專家鑒定,這是我國最早的真正現代意義的水井,這説明當時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區域是大型墓葬區,中央有一處約一米高的祭壇,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張敬國介紹説,他與台灣古玉研究專家陳啟賢先生合作,利用先進的偏光立體顯微鏡,對上百件精美的淩家灘玉器進行微痕觀察和測試,發現淩家灘人已經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術。

    在這座城的四週,一條大型圍壕形成了城市與外界相隔離的護城河,用來防禦外界的侵襲。

    張敬國説,淩家灘遺址所表現出的文化證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內涵,比如從出土的玉器看,玉人戴的帽子上有方格紋,腰帶上的斜紋上運用了挑花工藝,説明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經十分發達,在人們的穿著上體現出了城鄉差別,也反映出當時比較先進的服飾文化。

    據悉,今年秋季,考古專家們將繼續在這裡發掘,可望發現更多有價值的城市元素。著名史前建築研究專家楊鴻勳教授曾多次到淩家灘考察,他認為,這裡發現的巨石建築和紅陶土塊建築是兩個非常深奧的課題,其中許多謎底尚未揭開,值得全世界考古學家研究和探索。

    新華社 2002年7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