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體制經歷著空前嬗變  

    機關幹部宋菁準備把3歲的兒子送到小區幼兒園“蒙特梭利實驗班”。這類實驗班1994年起風靡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希望通過強調動手能力的蒙特梭利教學法開發孩子的早期智力。

    宋菁説:“不能讓兒子輸在起跑線上。”她為這個三齡童的啟蒙教育所付出的代價是1年1萬元人民幣,這大約相當於她8個月的工資。幼兒教育階段必須重視個性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知識階層的共識。

    創新和素質是中國教育行業目前談論最多的概念。教育專家周遠清説,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有一個整體規劃,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如果從幼兒園實施“聽話”教育、到中學實施應試教育,到大學才提出創新就為時太晚。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成為國際經濟俱樂部一員,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更劇烈的人才爭奪戰。1999年,中國開始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旨在為國家後續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九年義務教育總規模達1.93億人,初中入學率達88.6%,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中國13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不到5年提高到8年以上。

    根據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國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要在2010年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先進水準,高校入學率接近15%,若干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準,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

    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教育水準的最高尺規。連年擴招已使高校學生人數由1999年的108.4萬上升到2001年的260萬。去年國家第一次取消了對考生年齡和婚姻狀況的限制,年齡最長的考生為73歲,一位63歲的退休職工成為中國最老的全日制大學生。國家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之快前所未有,高校再也不只是實施“精英教育”的場所。

    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指出:大學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教育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援和知識貢獻。

    教育部已正式立項,大力增加經費投入,要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在某些指標上,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中國名牌大學與歐美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差距正在縮小,其中研究生與本科生比例等方面已經超過國外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學,與一流私立大學相當。

    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教授説,經過20至30年的努力,清華的重大原創性成果數量和品質將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準,並可能實現諾貝爾獎的突破。

    實際上,高等教育的投入只是中國下大本錢興辦教育的一個縮影。中國的教育事業正經歷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跨世紀園丁工程、211工程、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現代遠端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術産業化工程等都是為提升中華民族文化教育水準的“民心”工程。

    與此同時,各地民間辦教育的積極性很高。截至今年6月,教育部承認學歷的民辦高校有1055所。國家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併為民辦學校的運作大開綠燈。民辦教育已經成為公立體制的重要而有益的補充。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學歷教育到終身教育,從要求“聽話”到鼓勵創新,中國的教育體制正經歷著空前的嬗變。

     新華網 2002-06-26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